我覺得中國需要一些非常彪悍的個性的人,彪悍到可以獨立地與這個時代共舞,參與到里面,改變它,影響它。
——賈樟柯
在隆隆作響的后工業時代,社會發展規模和創新速度前所未有,人們開始于同質化中追求精神價值和個體表達的差異化,在破與立中,大眾回歸本初靜聽最原始的心聲,鮮明的個性和獨立思考意識讓時代先鋒者扎根時代并逆流而上,闡釋現代意義上的精神性力量。
在賈樟柯最新上映的紀錄片《背后是中國·遇見1%》「歸真篇」中,賈樟柯便從文學、藝術等角度對話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中國知名搖滾樂隊痛仰樂隊、青年發繡藝術家郭曉琪,在精神與時代的碰撞中反觀價值符號,感知時代信仰攀升的意義。
文學、藝術讓我們在某刻相遇
那是精神的理想國
我們彼此相望
無須多言便熱淚盈眶
返璞歸真
錢小華:大地上的異鄉者
遇見一個沒有國界只有思想的世界
以書籍之名,將某種精神性喚醒,棲居的詩意鋪展于腳下,大地上的異鄉者,在通往精神的詩與思的途中,堅守書生意氣,至死不渝。
錢小華,先鋒書店創始人,他將自己稱為“一個佩戴著桂冠的文化乞丐”,而先鋒書店或許就是他最好的“乞討”方式。懷揣著旅人崇高的鄉愁以及對人文理想的追求,1996年錢小華在南京太平南路開了首家先鋒書店,并在20年后被《國家地理》評為“全球十佳書店”。先鋒書店以書寫時代精神氣質和向度的使命,向國家和民族文化根基致敬。
賈樟柯《背后是中國·遇見1%》節目拍攝期間,正值先鋒書店25周年記念日,錢小華走進自己一手打造的圖書國度,這是一個沒有國界只有思想的世界,用一生開好一家書店是錢小華的心愿,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曾說:“天堂大概就是圖書館的模樣”,對于“書癡”錢小華來說亦是如此:“如果書店都沒有了,這個城市,這個民族和這個國家的精神就失去了傳承的載體力量。”
而跨越城市和鄉村,往歷史深處去,將書店帶給更多遠方異鄉者的“鄉村書局計劃”是錢小華新階段的工作重心。在節目中,錢小華表示“先鋒不做商業,先鋒創造價值”,對于公共空間、公共精神和公共關懷的營造,在錢小華看來是一種利他的場所精神。
“中國實體書店需要的是炭火精神,不是風花雪月,氣場強大。”作為從鄉村走出的異鄉者,建立共生理想的利益共同體,造福于當地老百姓是先鋒書店追求的真諦。“在城市開書店,這是一般性的勝利,鄉村才是我的舞臺,是我一生最好的投資,我對這項工作肩負神圣的使命。”
有人曾質疑過錢小華的理想主義,但是他卻認為復興農村,播撒的是一顆精神的種子,不貪圖小名小利,才能創造永恒的價值。某種程度上,先鋒已經不是現代意義的商業書局,更像文化的地基,文明的種子,先鋒書店所到之處,建筑與鄉村之景交相呼應,自然之美,文化之巔,總是吸引一批批精神追求者,這股力量神奇般地在貧瘠中開啟著一個個現代產業。
作為一個基督徒,錢小華說:“書店才是我的信仰,先鋒給我的血液灌輸了詩意與激情。”鄉村書局計劃無疑讓更多詩意鋪灑向了更遠方的大地,這恰是錢小華信仰的力量。
痛仰樂隊:在路上的信仰者
用哼鳴記錄腦海里最原始的旋律
杰克·凱魯亞克曾在《在路上》一書中說道:“在你面前,黃金般的土地和各種未曾預料的趣事都在那里靜靜地等待著你,令你大吃一驚,使你因為活著看到這一切而感到快樂。”道路就像生活,人們像一只永不停息的箭。
“重要的不是結局,而是過程”,痛仰樂隊一直以來信奉著這樣的音樂態度。從《在路上》到《公路之歌》,從“痛苦的信仰”到“痛仰”,他們以某種嬉皮士,甚至反精神烏托邦的姿態行走在路上,經歷“公路青春”,渴望至死于不斷變化的人生中尋找自由的真諦。
在樂隊自傳《我們還會在一起漫步》的封皮上“我們要面對教條微笑,但是誓死反對它”赫然紙上,亦表達著樂隊對真理的追求及對標準化的反叛。樂隊便是在這樣漫長的旅途中完善著各自對于生命的認知和人生的體悟。
在經歷了青春的躁動、自我的追尋、信念的反觀之后,痛仰漸漸由憤怒轉為平和,哪吒的形象也變成了雙手合十的樣子。有人對痛仰音樂風格的轉變表示不理解,但高虎卻說:“如果搖滾樂拒絕改變,那我們就是它的叛徒。”
“對某些音樂風格的排斥,其實就是對自我的一種封閉。”如果以憤怒的吶喊為一種標準去表達其實是另外一種媚俗,在經歷了人生的起伏之后,痛仰漸漸意識到溫暖的歌詞、質樸的哲理以及平靜的大愛其實也可以是另一種力量的存在。
正是對某種“標準”的背離及本真的遵循,讓我們看到了痛仰的初心,而“心”的自由和真實或許才是搖滾樂的內核和價值,痛仰打破著人們對 “搖滾精神”的狹隘認知,而一次次對于音樂的思考和蛻變,亦讓我們聽到了更為廣闊的痛仰式音樂,心隨境變,不變真切,不論憤怒或者柔軟,皆是當下真實表達。
在《背后是中國·遇見1%》中,痛仰樂隊選擇以一首《愿愛無憂》表達樂隊現下的心境,從翻江倒海歸于風平浪靜,從絢爛至極歸于平淡,《愿愛無憂》令我們看到“平淡而山高水長”的力量。對真實的堅守,對愛的信仰,是痛仰變與不變中永不落幕的聲音旗幟。
郭曉琪:時光里的守藝人
用發絲穿透時間,捕捉自然生命之美
用發絲穿透時間,在情感的無聲流動中,捕捉自然生命之美。扁舟一頁,輕劃木漿,到達靈魂彼岸,做時間的朋友。
郭曉琪,青年發秀藝術家。發繡,在我國古代又稱墨繡,它是以人的頭發作為原料,結合繪畫之美與刺繡之法制作的藝術品。在中國古代,人們信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因而頭發作為最高禮節的信物所制作的工藝品,表達著對受贈者最高的致意。
發繡作品以發絲為線,利用黑、白、灰、黃等色澤接針,風格雅潔,猶如國畫中的白描,題材包括中國山水畫,中國書法,人物畫像,動植物寫意等,富有東方藝術氣息。
用發絲連接生命個體,憑初心尋找藝術真諦,發繡藝術的傳承書寫著中華文明遺產復蘇的力量。郭曉琪在《背后是中國·遇見1%》分享了其入行的初衷:“在大學的時候,偶然一個機會接觸到了刺繡這門藝術,就是單純的喜歡,畢業之后便全職轉入到了我師傅的工作室。”
郭曉琪口中的師傅是蘇州刺繡研究所創始人之一的高伯瑜之女周瑩華,70年代初期高伯瑜先生從江蘇東臺帶回了發繡技藝,周瑩華繼承了父親的意愿,傳承發繡技藝并對發繡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改良,而對于發繡,作為徒弟的郭曉琪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在節目中,郭曉琪說道:“發繡是一個可以流傳很久很久的一個記憶,我覺得它可以記住時間,因此,我的很多作品都跟時間和生命有關,我手中的每一根發絲都關于一個個體的生命和時間,而我的生命和時間已經在一絲一線間和它們緊緊相連。”
乘船去往安靜的島嶼,以寫生的方式記錄靈感,這是郭曉琪每個工作周期的開端,“保持一顆想去探索的心,是非常享受的。”郭曉琪在節目中說道。
在青年藝術家郭曉琪手中,發繡這一古老的東方藝術,正在開辟著新紀元,穿透時光的記憶,師造化,得心源,用一針一線探尋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關系。時光中的守藝者,靜品著歲月之歌。
史鐵生曾說:“且視他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地去走你的夜路。”在賈樟柯《背后是中國·遇見1%》「歸真篇」中,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搖滾樂隊痛仰樂隊、青年發繡藝術家郭曉琪,時代前行者穿透迷霧,回歸本真。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個太陽,自在歡愉,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