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娛樂硬糖
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三屆農民豐收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早在今年5月,#袁隆平李子柒獲聘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的話題便空降微博熱搜,為這場活動成功造勢。“雜交水稻之父”和“網絡人氣博主”的破次元同屏,更是掀起網友熱議:李子柒能不能做農民節的推廣大使?
一場活動,只有將精神內核傳遞給更多人,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經過三年摸索,今年農民豐收節的網感明顯增強。除牽手博主外,這屆豐收節還登陸快手、抖音、B站等平臺,通過電商、直播、短視頻,吸引大量網友齊聚“云端”、致敬農民。
不管是生產端還是消費端,鄉村題材的年輕化表達已是大勢所趨。全網粉絲破億的李子柒,帶來的不只是流量,還有對鄉土中國的另一種講述方式。她以優秀作品,讓更多當代青年關注農村變遷和發展,引導其參與表達、構建。
如果說袁隆平是中國農業的金戈鐵馬征四海,李子柒就是稻花香里說豐年。一長一少,都在用各自擅長的語言,主動講述中國故事,輸出“中國制造”。
安德烈·勒菲弗爾說:“東方世界是西方人的烏托邦,當他們對中國不了解的時候就建構。”如今,東方不再是西方的烏托邦,它也可以是飄著煙火的李子柒的廚房。
用年輕化思維講故事
不同于早年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今天的年輕人對農村題材、扶貧故事,其實有天然的探索興趣。
他們會沉迷種田網文、經營類游戲,樂于在短視頻平臺圍觀趕海、播種、收割……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人們實際上更需要舒緩治愈、細水長流的內容。
用戶的需求扎實存在,但講好農村故事絕非易事。農耕文化根植于中國燦爛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跟隨時代變遷不斷調整、變化。內容豐富卻也有粗糙之處,不經修飾的呈現難以適應社會心理和大眾審美。適當用當代思維加工,無疑更能讓接收方愿意看、看得懂。
因此,長短視頻領域創作農村題材時,往往會尋求更年輕化、更網絡化的敘事策略。長視頻里,《親愛的客棧》《向往的生活》等熱門綜藝融合扶貧元素,借明星陣容吸引年輕人注意;《鄉村愛情》《劉老根》代表的農村喜劇,先以小人物、大趣味的表演滿足觀眾下飯需求,再講述創業致富、共建新農村的時代故事。
《鄉村愛情》也曾在市場遇冷,熱度一度跌進谷底。歷經登陸視頻網站、布局娛樂營銷系列調整后,“鄉愛”不止成為年輕人追劇巡禮的圣地,這部劇本身也被賦予了更具價值的解讀。
短視頻的全面爆發,讓農村故事有了更豐富的表現形式,更寬闊的輸送窗口。李子柒、華農兄弟等優秀博主涌現,扭轉了大眾對農村生活的刻板印象。他們站在個人視角用全新風格呈現鄉土中國,也將四川、江西的一隅帶進大眾視野。
李子柒在豐收節接受采訪時反復強調,希望透過自己的作品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農村,讓更多人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和文化。仔細觀察,追她視頻的人,也正是被這份田園牧歌式的美好所感染,對中國鄉村、中華美食、民俗民風產生濃厚興趣。
相較于典型的農村劇扶貧劇,短視頻博主在現實生活里融合鄉村元素、傳統文化的創作模式,更受網友歡迎。幾年時間里,李子柒積累下億余粉絲,覆蓋了千萬海外用戶,足見影響力之大、范圍之廣。其視頻總播放量超120億,幾乎期期都是熱搜預定的爆款。
優秀作品和頂流人氣的加持下,李子柒拿下“2019微博最具人氣博主”“亞洲最佳年度頻道”等眾多行業獎項,以及“年度文化傳播人物”“農村致富帶頭人推廣大使”“成都非遺推廣大使”等社會榮譽。
豐收節舉辦期間,無數粉絲通過她的視頻視頻感受到了農村豐收的喜悅、非遺文化的魅力。而后在微博、朋友圈進一步分享這份美好,將更多受眾卷入其中。如今活動剛剛落幕,就有大批青年期待起下一屆。
李子柒:中國故事的新講法
從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到米蘭·昆德拉口中的生活在別處,人類一直向往田園牧歌的美好生活。李子柒視頻中的繅絲、刺繡、烹飪、竹藝瓦解了現代工藝桎梏,喚醒了埋藏在靈魂深處的樸素愿望。
受東方化的偏見影響,無論是改編自賽珍珠原著展現中國的電影《大地》,還是迪士尼描摹中國古代社會的《花木蘭》,中國的真實景象一直處于被構建的從屬地位。
先進的、科學的、繁榮的城市景象屬于西方,落后的、愚昧的、凋落的農村符號隸屬東方。甚至就連真人版花木蘭的覺醒,也需要仙娘這樣一個類似西方童話“仙女教母”的角色。
有人質疑李子柒是不是美化了中國農村?真正的農村或許沒有精心的拍攝那么美好,但農村正在越來越好。而這片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的土地,之所以被國際視野重新審視并見證美好,靠的正是一個又一個李子柒這樣篳路藍縷的人。
生在四川綿陽深山的李子柒,從小便經歷了家庭破碎、父親離世的悲痛,最終跟隨爺爺奶奶生活。而爺爺走后,她不得不獨自面對養家活口的現實,只能輟學前往城市打工。
生活吻她以痛,她報還以歌。當過餐廳服務員、蹲過橋洞、睡過公園,為了生存她遍嘗人生酸甜苦辣。花木蘭成長于“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孝道,李子柒也為了照顧形影相吊的奶奶,最終做出了回鄉的選擇,開始接觸起短視頻創作。所有人都以為她是時代的幸運兒,撞上了短視頻的風口,又恰好有著嬌美的臉蛋兒。
但每一種賞心悅目的背后,都是一場耐力與毅力的困斗。為了拍攝蘭州拉面苦練月余,為了幾十秒的雪景被凍七八個小時,潛心創作不理紛擾不問結果。從這種蛻變路徑來說,李子柒不止在講述中國故事,她本身就是中國故事的組成部分。
不以西方的喜好,去展現東方的鄙陋;也不以東方的深邃,卻揭諷西方的缺失。所以央視評李子柒:“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
真實的詩意不是虛美的掩飾,而是把中國故事的話筒牢牢抓在自己手中,這才是李子柒不可替代的魅力。
我們需要更多的李子柒
去年歲末,“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爭議,可以作為當下傳統文化內容創作的一個鏡像。不管是主觀涉獵,還是無意指涉,年輕觀眾越來越在乎文化輸出的導向和質量。
多元文化共生的時代,我們都怕被代表,也害怕無人可代表。所以,當李子柒成為了文化輸出的扛旗者,難免出現這樣求全責備的隱憂。白巖松的觀點意在為這層迷霧破局:
“現在我們的問題,不是李子柒有多少問題,而是李子柒太少了。如果我們來自民間并真的走向世界的人,由一個變成幾十個,變成幾百個上千個,那中國故事就有的講了。”
白巖松將“文化輸出”看成民眾集體創作的結果,認為成百上千的李子柒,才能講出完整的中國故事;而“文化輸出”的概念,上可追至1921年的蔡元培,近可以在各國白皮書中找到定義,是與白氏觀點相左的國家行為。
文化輸出是“強勢文化”的一方,向另一方有意識和目的的輸入。因此,李子柒的出發點并非文化輸出,只是在傳播過程中不經意地形成了文化輸出的現象。稱其為“跨文化傳播交流”,可能更恰當。
李子柒的視頻是潤物細無聲的交流,那種無言說的禪機和哲理方得東方審美的精要。看她滋啦啦地炒一鍋菜,或者嫻靜地復原紙張的制造過程,對于竹器漆器等工藝的呈現,足以引發外國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慕,而非獵奇。
同時,虛擬世界也可以醞釀現實的力量。今年8月,李子柒與柳州政府達成合作,建立螺螄粉生產工廠,助力當地產業鏈上下游升級發展。更早之前,李子柒曾多次向貧困地區捐贈,為鄉村經濟發展助力。
她的真實度曾被反復討論,甚至引發過停更危機。正如李普曼在《公共輿論》中所言:“回過頭來看,我們對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環境的認識是何等的間接。”我們看到的是李子柒幾分鐘的古樸與唯美,可卻往往忽略了背后幾周甚至數月的準備時間。
就這一角度而言,不能說李子柒的視頻完全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但也難以否認它們在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完全代表”與“完全不能代表”,都是缺乏文化自信的體現。
傳統文化急于出圈,群眾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為什么只有極少數優秀的傳統文化“走了出去”,為什么是李子柒而不是別人引發了激烈的文化論戰,為什么宏大敘事的宣傳片難以成功,而日常唯美的視頻走向了世界?這才是李子柒現象留給我們更重要的意義。
文化傳播并不是一廂情愿,它需要更多路徑、方式和內容。就像部分網友抱怨李子柒視頻缺乏高科技,可外國網友卻對傳統技藝盛贊不已一樣。認為傳統古拙就是落后的想法,其實不攻自破。
傳統文化的輸出,不僅需要好的傳播環境,當然也需要更多李子柒這樣的深耕者。不僅需要宏大敘事,也離不開精微小我。現在中國故事的“精微小我”已經有了李子柒,“宏大敘事”你還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