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9-2020中國影視行業青年創作者生態調查聯合報告”已于各大平臺發布。該報告由《2019-2020中國青年導演生態調查報告》和《2019-2020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兩份子報告組成。通過對近400位中國影視行業青年創作者的線下訪談和線上問卷的形式,為讀者描摹出一幅生動鮮活的中國影視行業青年創作者群像。
(獲取報告完整版,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凡影Fanink)
中國影視行業工業化發展至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遠遠大于人才的供應和儲備,而工業化建設的核心人才——編劇、導演、制片等,需求遠遠大于供給。越來越多的制片公司把目光投向了青年一代,期望能在這批人中發掘有能力者。
而對于青年創作者來說,環境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會帶來困擾和局限,他們自身亦不可避免地經歷著嬗變和迭代。創作者與制片方在立場、需求、對能力的理解以及溝通方式上的差異,也時常導致誤會或矛盾出現。
“2019-2020中國影視行業青年創作者生態調查”在這個背景下誕生了。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更準確、更直接、更科學的行業調研方式,聚焦在中國影視工業化的核心“人”身上,搭建行業和青年創作者之間互相了解和溝通的橋梁。
此次聯合發布的第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由凡影·畫外hoWide聯合驚迷影視、藍莓影業、樂創文娛(融創文化旗下)、淘夢和星火計劃(依拼音首字母排序)共同出品的《2019-2020青年導演生態調查報告》。
該報告調研了187位活躍在電影、電視劇及網生內容等領域的青年導演。他們的平均年齡為32歲,93%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43%擁有海外留學經歷。報告全方位調查了這批青年導演對創作環境的訴求、對內容本身的理解、對行業趨勢的觀察以及對自我身份的認知。
報告顯示,有38%的受訪導演處女作發布于網絡平臺,還有10%的導演明確表示將專注于網生內容領域的發展。此外,有海外求學背景的受訪者中超過八成人接受過導演專業教育,而他們發表處女作時也偏愛專業度更高的電影節。
報告還調研了青年導演們對導演工作的理解。63%的受訪導演認為,自己作品最重要的價值應該體現在觀眾的口碑上,其次是自我藝術追求的實現和業內的肯定。在我們列舉的多種描述中,匠人、藝術家、追夢人是青年導演們最為認同的三種身份。
報告還顯示,受訪青年導演們普遍認為,與中國影視行業相似,國內導演崗位整體面臨著“缺乏行業標準,工業化體系不健全”的困境。提高各工種專業度是受訪導演們最在意的事情,半數人認為,中國影視產業最缺乏的專業支持就是從業者培養機構。
疫情暴發之后,我們通過補充問卷,調查了青年導演們受到的影響。春節年前過半數的受訪青年導演的項目都還在早期開發和籌備階段,只有4%的受訪者的項目因疫情影響直接中斷,多數項目轉到線上繼續進行溝通和籌備。同時,參與補充調研的121位青年導演中有54%的人明確表示,此次疫情對其2020年的整體收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作為此次青年導演報告的出品單位,驚迷影視、藍莓影業、樂創文娛、淘夢和星火計劃等機構(依拼音首字母排序)對調研給予了大力支持。
其中,驚迷影視設于洛杉磯及紐約,面向中美觀眾,開發和制作跨文化主題的影視內容,同時關注青年影人成長。藍莓影業致力于國內外優秀影視項目的投資、研發、制作及營銷服務,深耕青年影視人才的挖掘與早期投資,連續六年向各大電影節、平臺及合作公司推薦青年影人逾千名,聚合產業資源,服務青年導演。同時,兩家公司還聯合主辦兩年一度的“北美華人導演短片展”,發掘華裔導演并推向業界。
而樂創文娛則致力于本土青年導演的挖掘和培養,作為融創文化旗下專注年輕精品的影視公司,其在“研投制營宣發”各環節與年輕影視創制人才攜手成長。目前,樂創文娛除現實題材外,還于青年創作者共同探索科幻、動畫題材,并嘗試視頻短劇、網絡電影等新內容形式。針對行業缺乏標準等問題,樂創文娛正與融創文化旗下東方影都融創影視產業園、Base等業務板塊共建工業化體系,為青年人才保駕護航。
淘夢則是目前國內網絡電影生產的頭部公司,是以“數據和人才”為基石,集合互聯網影視專業策劃、出品、制作、宣傳、發行、孵化、藝人經紀、衍生開發等優勢能力和資源的數字內容創新平臺。旗下子公司星火計劃旨在挖掘包含導演、編劇、制片等商業片新銳影人,為簽約導演提供億元資金、成熟IP、明星制作人、經紀服務等,從創作到發行的電影質量保障體系,打造一個自由平等的創作環境,構建完整的人才成長上升通道。
越來越多的制作公司和平臺向青年創作者們伸出了橄欖枝,更為寬松和良性的行業發展環境正在慢慢形成。
而此次聯合發布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則是由華語國際編劇節聯合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凡影·畫外hoWide共同出品,與編劇圈、好劇邦、劇本君的電影世界、拍電影網、派樂傳媒、上科大-南加大影視培訓項目、影視工業網等機構和媒體(按拼音首字母排序)聯合發布的《2019-2020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
相較于導演、演員這類高光職業,作為故事創作核心的編劇群體常常顯得過于低調。而處于事業起步階段的青年編劇,則更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境。
基于此,我們盡可能地觸及了行業內大多數符合條件的青年編劇,一對一發出并收回208份有效問卷,形成了這份報告。參與此次調研的編劇平均年齡30歲,其中84%的受訪編劇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和青年導演類似,這批青年創作者都具備較高的基礎素質。
比較明顯的不同在于,此次受訪的 208 位編劇大多是在中國本土接受高等教育,其中只有13%的編劇有海外求學經歷。有編劇表示,華人導演在海外發展或還有機會嶄露頭角,而編劇所面對的文化隔閡似乎很難通過劇作消弭。
報告顯示,作為行業資歷不深的青年編劇,有七成受訪者都是經由老師或朋友的介紹來獲得項目機會的。超過七成的受訪編劇上一年的稅后年收入在20萬元人民幣以下。同時,有50%的受訪編劇明確表示未來會向制片人、導演等崗位發展,這群人中男性略多于女性。究其根本,多是希望對自己的作品多一些主導權或話語權。
談及自己作品最重要的價值時,超過半數的編劇把“觀眾口碑”“業內的肯定和榮譽”以及“自我藝術追求的實現”放在了前三位。至于整個編劇行業面臨的主要困境,大多數受訪編劇的意見集中在“制片方專業度參差不齊”以及“行業缺乏評判標準和定價體系”上。
同樣,在新冠疫情補充調查中,參與的109 位青年編劇中的61%在疫情發生前有項目處于創作和開發階段,22%的編劇處于暫時沒有項目的狀態。受到疫情的影響,有45%的受訪青年編劇明確表示 2020 年度收入將會有不同程度的減少,36%的人稱尚不明確。當被問及是否考慮疫情相關題材的創作的時候,62%的受訪編劇表示會考慮,也有38%的編劇明確表示不會進行相關創作。
作為項目出品方的華語國際編劇節是由中國青年出版總社、北京名赫集團聯合主辦,系國內首個以“編劇人”品牌核心、以文化產業需求為導向,貫通文娛全產業鏈與文創產業價值鏈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平臺,致力于為青年編劇群體打造更好的展示和交流環境。
另一出品方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是由北電聯合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和知名企業建立,是北京市教委認定的北京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中心的總體任務是創新電影語言體系與表達方式,發展與夯實中國電影學派,構建面向未來影像的藝術與科技融合支撐平臺,引進國際頂尖專家,培養行業大師和領軍人才。
作為兩份生態調查的發起者和撰稿的凡影,作為一家文創行業企業服務公司,始終關注文創領域青年創作者的成長,通過“傳播專業知識,提供智能工具”幫助青年人提升能力,全面覆蓋文創行業所需,致力于“讓創意更高效”。旗下產業研究品牌“畫外hoWide”在2017年初創伊始就關注中國電影工業化建設和青年創作者生態,歷年的創作者生態調查均引發行業討論。上述兩份針對青年影視創作者的調研,就是其“青年+”生態調研項目的延續。
這兩本報告集結了近四百位中國影視產業核心青年創作者的態度、觀點和生存現狀,除了挖掘他們對創作、職業身份和行業的認識之外,還對其喜好、作息、身心狀態等個人情況做了深入了解和調查。相信通過這一系列翔實的報告,能讓您更全面地了解當代中國青年影視人才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