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季度的數據來看,營收暫未達到市場預期凈利潤也同比下滑10%。資本市場對于財務數據的表現是最為敏感的,該財報發布后,騰訊音樂股價跌幅超過5%。
盡管騰訊音樂在國內牢牢占據著行業頭部企業的位置,但基本面保持穩定的情況下沒有取得更多的進步空間,這對騰訊音樂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業務承壓,商業變現難提高
從業務上來看,騰訊音樂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在線音樂服務和社交娛樂服務,前者主要是單曲和數字專輯、版權轉授等取得的營收,而后者主要指的是直播打賞,其中最為突出的代表就是全民K歌。
線上音樂服務在此次財報中的數據顯示為同比增長27.35%為20.44億元,占總收入的32.39%。過去國內用戶一直習慣于免費的音樂模式,但近幾年隨著版權意識的逐漸增強,用戶主要通過APP來實現自己音樂服務的行為,盜版內容也隨之減少,付費意識在逐漸提升,但與歐美相比仍然處于較低的付費水平,與龐大的用戶基礎相比付費用戶數量人群比例較小。
但培養用戶的付費意識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對于國內用戶來說尤其如此;該季度騰訊付費用戶數量的提升很大部分可能是由于疫情的影響,對于居家的用戶來說線上娛樂的潛力被進一步激發,但隨著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多元化的娛樂方式重新得到釋放,音樂服務的付費意識能否進一步提升還未嘗可知。
對騰訊音樂來說,提高用戶轉化率、進一步挖掘變現的可能性都是目前面臨的挑戰與難題。
而社交媒體以及其他服務在2020第一季度中為騰訊貢獻了42.67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3.29%。而該收入最直接的來源就是“直播打賞”,這一業務模式其實面臨著不少強有力的同類型產品競爭,包括映客、斗魚等,隨著用戶增速陷入瓶頸,這一模式的可持續性以及未來對營收貢獻的增速都有待考量。
在線音樂市場本身就是一片紅海,在增量轉化為存量的競爭中無疑也在進一步推高騰訊音樂的成本。2020第一季度,騰訊音樂運營成本同比增長11.8%達到了11.6億元,成本的增加將會侵蝕利潤空間,抬高獲客成本,這主要也是由于在線音樂服務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網易云牽手華納,版權優勢生變
不管對于哪方平臺來說,其運營的核心主要背靠音樂版權。對于財大氣粗的騰訊來說買下版權自然也不會手軟。先后與華納音樂、環球音樂、索尼音樂等簽訂了合作戰略,甚至在近年1月份直接以3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收購了環球音樂10%的付錢,進一步捆綁了與音樂公司的利益關系。
但斥巨資囤積國內外音樂公司獨家版權的同時,卻有雜志曝光了一場國家市場監督總局針對在線音樂獨家版權協議的反壟斷調查,雖然被騰訊音樂否認,但卻直接導致了騰訊音樂股價的不斷下跌。
作為國內擁有最大曲庫的騰訊音樂,這幾年的不斷擴展卻是也壓得老對手網易云音樂喘不過氣來,兩者糾紛不斷。對于彭迦信來說,一直想要騰訊音樂效仿Spotify,成為流媒體付費模式,但相比于后者1.3億的付費用戶來說,騰訊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其次建立版權護城河向用戶收取費用的做法或許直接而有效,但前面也提到過國內用戶在付費意識方面的薄弱性,培養周期相當長。
而隨著騰訊音樂與三大唱片公司的獨家代理音樂版權協議在今年的到期,又會開啟新一輪的版權爭奪戰。而網易云音樂于騰訊音樂公開財報的當天也宣布和華納版權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會在曲庫內容、在線K歌、音樂IP開發等領域展開全方面的合作,這也意味著網易云將會獲得華納旗下130萬首音樂詞曲的版權,在獲得阿里的注資之后網易云音樂在版權上出手也相當闊綽,與滾石唱片也達成了合作,并且獲得了多個音樂綜藝節目的版權。
兩者在版權上的你爭我奪,其實也會對用戶產生直接的體驗感。
不管是購買版權,還是通過音樂計劃去吸引更多原創音樂人的入駐,騰訊和網易云這場戰火都注定會持續下去,加上抖音等平臺來勢洶洶,騰訊音樂雖擁有行業老大的寶座,但也許隨時保持警惕,強敵環伺之下這個位置坐得也并不會安穩。
欲發力長音頻,但未來難測
版權爭奪激烈,付費用戶商業變現有限,直播打賞已觸天花板,騰訊音樂選擇從“長音頻”進行突圍。
4月下旬騰訊音樂CEO彭迦信表示“長音頻將是未來持續發力的戰略領域。”長期深耕長音頻市場,打造多元化的內容體系,包括有聲書、情感生活、廣播劇等不同的音頻類型,甚至還表示要跟閱文集團一起孵化后者旗下原創網絡文學內容的IP衍生品,合作開拓長音頻市場。
根據數據顯示到2023年,國內在線音頻用戶規模將會超過9億。而跳脫音樂的包圍圈,用長音頻做多元化嘗試的方向,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發展戰略。但長音頻領域也并非藍海,喜馬拉雅、荔枝、蜻蜓FM等都在這個領域布局已久,騰訊音樂縱有資本,但作為后來者想要破局也并不容易。
從傳統的在線音樂服務,到逐漸綜合化的業務模式,騰訊音樂注定還要面臨著重重困境,而隨著最大競爭對手網易云音樂版權上的不斷補給,也在騰訊音樂這看似牢不可破的版權護城河上投擲了一顆強有力的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