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內參導讀:首期馮唐“斗法”羅永浩的節目71%的用戶都具有本科學歷,18歲到34歲之間的用戶占77%,屬于年輕且高知的用戶群體。擺脫娛樂元素,卻又足夠吸引高價值用戶,搜尋大神《搜神記》究竟“神”在哪里?
騰訊視頻攜手跨界大神馮唐搜尋各界大神的紀實真人秀綜藝節目《搜神記》上線三期以來,這檔以平視化較量的談話節目在短短時間內累計點播量已經接近兩千萬。
從騰訊視頻后臺數據發現,首期馮唐“斗法”羅永浩的節目71%的用戶都具有本科學歷,18歲到34歲之間的用戶占77%,屬于年輕且高知的用戶群體。擺脫娛樂元素,卻又足夠吸引高價值用戶,搜尋大神《搜神記》究竟“神”在哪里?
“馮唐+”開創視頻用戶時代全新模式
似乎很難用單一的標簽來定位總是在跨界的馮唐一般,對于這檔明顯帶來其強烈個人風格的節目也很難用單一的類型來進行定位。《搜神記》更像是一檔處于多變風格中的“馮唐+”模式。
不同于吳曉波的《吳曉波頻道》、高曉松的《曉松奇談》、馬未都的《都嘟》這幾檔完全以個人為中心的談話節目,《搜神記》的節目立意更加注重平視化較量,而并非醉心于自我獨立的表達導致有效互動的缺失,更不像傳統訪談節目習慣于的或仰視或俯視,訪談者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它強調的節目核心在于與80、90后群體位置更平等,互動感更強。
當視頻已經完全進入用戶自主時代,綜藝節目的IP價值要通過用戶的認可和需求來決定發展方向時,“馮唐+”提供了全新的制作思路:不局限于任何框架與思維定勢的桎梏,不僅僅談話對象身份地位的多元化,還在于記錄形式的豐滿性。老板、廚子、混混,PK演講,比拼廚藝、鑒定古董。
而串聯起著看似天馬行空的選題與不著邊際節目構成元素的背后,則是由文化這一核心元素根植其中。每個善于技、精于藝的匠人,可能并不如演藝明星般光芒閃耀,但是他們和他們所秉承的價值構成美好世界的基本。一飯一草一木等簡單的藝術形式,到做了極致便是最美妙的文化。
文字創作視頻化打破技藝邊界
作為一檔很難被簡單定位為傳統意義的談話節目,《搜神記》也很難被歸類為微小說、微電影亦或者是微紀錄片其中的一種。
它之所以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于將馮唐創作小說之前的搜集工作進行真人秀式的拍攝和電影式剪輯,將原本隱秘的小說創作過程進行全方位的視頻化——如何汲取素材,如何提煉主題,如何勾勒框架,打破的卻是文字與影像之間原本涇渭分明的界線。
《搜神記》中的馮唐,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文字記錄者與搬運工,更是精神方式與文化價值的傳承布道者,他以完全自我方式深入到“大神”的現實生活中,用跨界侵入的姿態解讀他們的精神世界,完成的正是對于邊界與隔閡的破壁。
在第二期的結尾處,馮唐看似無意的灑出來一鍋雞湯,印證了無論是技術的“界”還是思想的“界”都并非不可逾越的高墻,他手中的筆與廚子手中的鍋并無二致,都是以各自的方式來理解世界、理解社會并且創造價值。
映射到其他12位的大神身上,無論是從事何種職業都能夠觸類旁通。如果說傳統的訪談節目像正楷一般清秀雋永的話,那么《搜神記》必然是恣意不羈的狂草顛覆著對于傳統的認知與審美。
不畏爭議激發個性吻合互聯網思維
看起來《搜神記》從不避諱自帶的“爭議”屬性——從主持人到嘉賓無一不是處于爭議漩渦中心的話題人物——這反倒成為了節目的最大特色。
在第一期節目中,馮唐和羅永浩兩位兩個跨界的且具有極大爭議性的“大神”聚首做到的第一件事,便是互黑的閱讀起網友們“贈予”各自的嘲諷。
當羅永浩揶揄的讀出“喬布斯重新定義了手機,羅永浩重新定義了傻×”、“請講一個最簡短的手機界笑話,答案是:羅永浩”、“沒有喬布斯的命,卻得了喬布斯的病”這些在網絡上流傳已久的段子時,并且對著攝像機坦言自己內心柔弱之處時,這個口若懸河的胖子在鏡頭面前不自覺的露出了真實的一面。
這種互聯網語境之下“有一種大氣,叫自捅千刀;有一種痛快,叫對捅一刀”的快意,也是《搜神記》的價值所在:還原真正個性人物的真性情表達,與真思想進行有互動的交流。
用浸淫品牌營銷多年的廣州4A協會會長呂曦的話說,還原個性的《搜神記》吻合互聯網思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求同”根深蒂固,“存異”卻被遏制。
互聯網思維改變了商業社會形態,打破了人固有的邊界,使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搜神記》可以歸結為“神人搜索神人”,也可以歸結為“神經病搜索神經病”,所謂神經思維廣,弱智歡樂多。如果觀眾有注意到節目LOGO上那顆顯眼的藥丸,那么就會更加肯定制作方傾向于后者用生命的腹黑與自嘲。
談不上重金打造,算不上星光璀璨,但騰訊視頻這檔自制《搜神記》挖掘出的卻是用戶自主時代的裸鉆。“技”和“藝”成為了這檔純網綜藝的性格符號,節目的高格調在釋放強烈文化荷爾蒙的同時,又不動聲色的創造者商業信息體系內的價值。對于猛烈聚變的視頻行業而言,《搜神記》的價值遠不止是個新模式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