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過去了。如今,在那四年一次的全球盛典上,除了在主辦國元首宣布開幕后奏響的《奧林匹克圣歌》外,當屆奧運會的主題歌成為人們關注的又一個焦點。
回顧歷史,《HAND IN HAND》如巨峰橫亙,《巴塞羅那》以一分四十九秒成就了完美,《海洋母親》也為現代奧運史上最為經典的一次開幕式錦上添花。
那么,北京呢?
標準:宏大還是“簡單”?
幾乎是在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的那天開始,“奧運會的主題歌要能完整地展現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一宏大的命題,就成為許多人心底難舍的情結和始終不渝的認知。
網絡上的建議、評論鋪天蓋地,各個領域的人紛紛主張:北京奧運會主題歌一定要用中文唱,主題歌中一定要有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甚至不少罕見劇種也希望能在主題歌中露臉,以便發揚光大。
中國人或許是世界上最具愛國主義情懷的民族,特別是涉及到舉辦奧運會這種全球盛事,國人的民族自尊心更是會恣意地迸發出來。但音樂創作有其自身規律,一首經典歌曲的誕生并不在于它承載了多少深刻的思想和民族文化的底蘊。
“音樂從來都是無國界的。在音樂上,民族的并不一定就是世界的。” 陸祖龍說,奧運會主題歌只有一個標準:好還是不好。旋律好聽,歌詞簡單明了,易唱,這就夠了。至于是用英文還是中文寫的,是用西洋樂器還是民族樂器演奏的,這些只是表現手段的不同而已。
“簡單,”國家一級作詞、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曲波在談到奧運歌曲標準的時候也認為,一首歌曲能表現出高遠的立意,卻并不能囊括所有的元素。曲波說,漢城奧運會主題歌《HAND IN HAND》就簡單的三個字,描述了一個簡單的肢體語言,卻把全人類對和平、友誼、善良的理解都包含在內了。
風格:民族還是國際?
曾經創作《HAND IN HAND》的著名音樂人莫洛德爾,專門為北京奧運會創作了一首《FOREVER FRIENDS》。MV錄制完成后,面對京城各家媒體的鏡頭,莫洛德爾坦然地說,他創作的時候,并不會刻意去融入某種民族性的東西,一切都只追隨他創作時心底涌動的激情。
香港著名音樂人鮑比達對《奧運2008特刊》記者說,他的創作是根據腦海中浮現的一幕幕寫意的畫面,如果要具體到一個個物像上,“那就沒法創作了”。
“要跳出奧運來為奧運寫歌”,曲波對本刊記者表示,奧運會所承載的和平、博愛等普世價值才是更應該關注的。“思想的海拔決定作品的高度,”他提醒,一定要注意奧運歌曲中的民族主義傾向。
著名歌唱家李雙江也秉持同樣的觀點:“只有把民族元素和世界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在面向世界宣傳中國璀璨文化的同時贏得全世界人民的喜愛和傳唱。”
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茉莉花》。無論身處何地,聽到這首歌就會聯想到中國。是因為這首歌里面歌唱了長城、使用了京劇唱腔嗎?顯然不是。“它給人一種秀麗和美好的東方感覺”,陸祖龍說,這種感受是全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向往的。
《HAND IN HAND》同樣如此。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