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欣釋心境界
提到當下前沿流行的新生事物,AI一定是最廣泛受到各方關注的領域。對于職業而言,更為人們所關注的,當然就是哪些職業將會被AI替代,進而衍生出的失業危機感,由此引發的焦慮,為本就內卷嚴重的職場環境,滋生更多的不安情緒。不過,AI的出現同時也創新著人類的思維模式,甚至啟發出更多思考問題的角度,以及影響著人類早已固化的思索方式。
既然是前沿流行事物,走在時尚尖端的娛樂圈,必然會首先被影響到!以影視行業為例,一些藝人因自身嚴重問題導致封殺,TA們出演的影視劇就無法正常播出,而使用AI變臉技術,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巨額虧損。而AI能否代替音樂人創作的議題,也在流行音樂行業掀起巨大的波瀾,成為眾多音樂創作者談論的高熱度話題。
近期,一場以“如何看待AI對原創音樂人的影響”、“AI到底能不能代替音樂人進行創作”、以及“AI創作是否會引起音樂版權糾紛”的討論,在流行音樂業界火熱展開。種種因為AI有可能引發的問題,誘發著不只是音樂人群體,甚至包括普通人的思考。作為主筆人,我有幸采訪到了幾位來自新加坡和中國內地知名的音樂人和唱作人,同他們對談的,是北航泰山科創園創新研究院項目總監、長鷹創業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項目總監呂行先生,聽聽他們怎么說……
【專訪主筆人:欣釋心境界】
身份:撰稿人、音樂人
代表作:鄭潤澤《余溫》(作詞:李志欣)
撰稿經歷:曾在“文化部”旗下媒體《音樂生活報》任職記者,流行音樂幕后撰稿十余載,擅長撰寫多種相關文體,多年來報道大量業界動態新聞,以及采訪多位知名歌手、音樂人
【專訪對象:王宗宇】
身份:新加坡知名音樂人
代表作:周深《暗示》、無限王者團《十分熱愛》(第31屆成都“大運會”推廣曲)、魏晨《一個人睡》、黃雅莉《愛光臨》、郭品超《時光電影院》、洪卓立《有愛》
獲獎經歷:第四屆“SG:SW”我寫我的歌中文歌曲創作節“優異作曲獎”
王宗宇表示, AI使用的算法與人類大腦創作思維模式不同,人類學習到的知識和創作靈感終究有限,AI的信息量可以促進更多創作的思維,這對音樂人來說,它應該是很有用的輔助創作的工具。但是,人類有自己細膩的情感,創作也是需要反復揣摩某些意境,更重要的是,音樂人都有自己的個性,AI目前只是具備一些基礎的功能,當下它顯然還無法代替音樂人來創作。
放眼看將來發展,AI也不可能在當下最近的幾年就可以代替音樂人。盡管如此,但還是應該關注這類新生事物的發展。因為AI在某些時候,可以節省學習的時間,它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達到你想要的、以前創作沒有實現的效果。談到未來在使用AI時的景象,他甚至描繪說,采取訂閱的模式或許更科學合理些,不同的價位,權限和功能有所不同。
身處在新加坡,王宗宇還表達說,有同行音樂人已經開始使用AI來生成作品,比如詞曲和MV,作為實驗性探索,這些行為還是有必要的。在相關的音樂創作營里,大家也有交流這方面的心得,甚至是鼓勵作者多去嘗試使用這些“新的武器”,作為音樂人來講,大家對它的接受度還是OK的!
【專訪對象:晴時書】
身份:內地知名音樂人
代表作:品冠《清夜述懷》、陳零九韋禮安《再也不要》、李玉剛洛天依《瓷語》、黃霄云《逆世界》
晴時書表達說,提到AI自己有了解到,比如網易云音樂平臺的天音小程序,它可以給音樂作品進行編曲,也可以為這首歌曲匹配到它認為合適的演唱歌手。
使用AI音樂創作軟件,那肯定就要涉及到最敏感的版權問題。先談作詞問題,比如先由AI生成了一首歌詞,那音樂人調整了某些詞句,換用一些近義詞來微調填詞,那這版權比例怎么來算歸屬,這問題就很復雜了,也不容易去追溯歌詞填詞的源頭。
接下來談到作曲問題,AI生成了音樂作品,音樂人肯定是要下載下來才能使用的。從混音分軌方面來講,它可能要生成出幾十道軌道文件,那使用AI作曲的文件,每一道文件怎么來付費,這也是要考慮到的。
目前來說,AI無論是詞曲創作,還是編曲混音,它都只是模擬人類來去執行操作。就作詞而言,它是不懂情感表達的,拿作曲來說,它也是不懂樂曲旋律的。它沒有人類的思想,它只是通過算法機械化地完成作品,它是不能達到詞曲深度配合的狀態。音樂創作屬于藝術領域,也像是哲學,除非是AI它能像人類有自主的意識,那它才真的能代替原創音樂人來創作,進而創作出有靈魂的作品!
還有,國內現在音樂版權方面的法律還不完善,在詞曲編曲上就缺乏保障,現在AI的出現會使得知識產權保護的情況更復雜,還是先完善相關的條款法規更合理。
【專訪對象:王植】
身份:內地新銳音樂人
代表作:劉維《小小星球》、劉維《煙圈》、黃荻鈞《夜雨琴歌》、ZERO-G《決戰之夜》
王植表示,關于AI音樂創作相關軟件,自己有了解過,他也是提到了網易云音樂的天音小程序和騰訊音樂的相關的產品。他認為就目前看, AI還不能生成全部的創作內容,它是不大成熟的技術,還是需要人為去進行后期的制作。現在使用AI創作音樂,大概也就能完成一首歌曲的20-30%而已。
盡管是在探討AI音樂創作,但是他拿AI繪畫創作來舉例,會更有畫面感,一些AI繪畫的網站,每天都會大批量產出新的作品,你會發現它的審美是趨同的。雖然說畫出的人物服飾、身高、背景不同,但是臉型五官都是很類似的,就是因為它的審美是有局限性的,這就跟創作音樂很像了。音樂創作,還更需要層次感,這些AI是無法完成的。
而且,AI是要輔助我來創作的,不是說它做出一個Demo,然后讓我來完善它,它一定是為我的想法而服務的,它只是我的助手而已。用它幫音樂人用更低的時間成本去把自己的idea展現的更加完整,免去一些重復性的工作內容,它不用做成100%的可以正式發行的作品,做到70-80%的這樣相對比較精品的demo它就會很有受眾需求,它跟音樂人形成良性的搭配就足夠有用!它肯定是要為人類的工作帶來便利的,而不能說是讓人類為它服務,這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專訪對象:W/】
身份:內地人氣唱作人
代表作:《星光》(共青團中央《明日來信》青年音樂文化發展計劃推廣曲)、《鬧劇》、《Let It Go》、厲娜《島嶼的風》、李堯音《全世界在下雨》
作為唱作人,W/(本名劉燕青)除了幕后詞曲創作以外,還更關注當下流行歌手的發展情況。因此,提到AI音樂創作他表示,當下AI發展只是剛起步不久的狀態,因為這個科技產品還并未真正發展普及開來,也就因為剛發展,所以目前還沒有看到非常優秀的作品產生,所以它還并未影響到原創音樂人的創作。它創作出的作品,也只能當做參考素材來做備選使用。
就創作來講,他還是更傾向于原創音樂人來創作。正是因為有不完美的地方,并且通透地呈現一些細節,才能感覺到真實的存在,而最真的東西才是最打動人心的東西!使用AI來創作,或許在某些方面上可能會趨于更加完美,但是會缺少共情的元素,更會缺失人性的情感。
盡管如此,未來AI在發展的時候,還是有可能形成音樂人和AI穩定共生的狀態。可以借助AI創作一些作品,由音樂人來調整優化,把更人性的情感通過作品傳遞出來,但是這就要看音樂人群體有多少能接受這種產品的,如果你感覺使用了它創作的作品,不是百分百更代表你自己的創作水平和能力,那就會遇到排斥的情況。
談到AI對于歌手的影響,劉燕青還表達,有些音樂作品,詞曲品質要比歌手演唱更出色,選取使用AI生成的音色,很有可能要比真人演唱達到更好的效果,但肯定是缺乏人文靈魂的東西,那么這個時候是否會對歌手也有沖擊,也是值得深思的。
作為主筆人,簡單后補幾句作為結語,如果說到AI的出現,有什么是特別憂慮的,那當屬是對于音樂人的宣傳推廣方面。多年來,國內流行音樂行業一直對音樂人的宣傳極度不重視,某些業界的做法,甚至是不尊重音樂人的,使得TA們這個群體普遍缺乏知名度,現在AI也來進行創作,是否會對幕后音樂創作人的宣發更為不利,這也是值得思考的。AI能否助推原創音樂人的名氣,是個更涉及人性的深層次問題!
AI作為新生流行音樂創作工具,當然會引起音樂人群體的高度關注,運用它希望能為音樂人創作提供便利,為華語流行樂壇產出品質更優秀的作品,而不是追求經濟收益而產出低質作品,從而降低人們的審美閾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