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電影頻道榮譽之夜上,愛奇藝出品電影《回西藏》斬獲了最佳男配角獎。
而在北影節首映當日,《回西藏》也引發了不小熱議。
有影評人評價稱,它突破了固有的敘事范例,讓主旋律電影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更有人稱,《回西藏》是本屆北影節的最大驚喜。
“片子不僅展現了孔繁森偉大的一生,還將西藏人民的生活質感表現得細膩豐富,融合了很多當地習俗、宗教、民歌。”
“這和拉華加導演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這位年輕的藏族導演,賦予了影片西藏的‘魂‘。”
采訪《回西藏》導演拉華加的那天下午,他一身休閑裝現身。
頗具藏族特色的面容上,是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
清澈、真誠,不見疲憊。
盡管前日剛忙完首映的各項瑣事,拉華加依然十分敬業地完成了整個采訪。
談到動情處,這位89年生的導演眼中閃著光,與窗外燦爛的陽光似乎融為一體,
好像又帶我回到了影片中那個神秘又動人的西藏。
那片老孔和久美至死都魂牽夢縈的土地。
以下是拉華加自述(由筆者撰寫整理):
“有這樣的演員是我們電影的福氣”
我跟金巴(《回西藏》中飾演“久美”)在《旺扎的雨靴》就合作過。
演員金巴
他可塑性很強,會特別認真思考自己飾演的角色,包括角色的性格、人物的特點等,每次都會認真思考這些東西。
現場表演的時候,金巴又很專注,絕不會因為別的事情耽誤表演。而且他也沒有任何要求,在現場非常隨意,甚至困了就在地上睡了。
有這樣的演員是我們電影的福氣。
金巴在我心里一直是一個深沉的演員,有自己的特點。而且金巴本身也是寫詩的,對于這類角色領悟力很高,大家可以很快地信服他的角色。
演員金巴
大家都知道,《回西藏》是部雙男主的戲,主要角色有“老孔”和“久美”。
他們彼此從一開始互相的對抗、矛盾,到慢慢理解對方,到最后成為真正的朋友,角色之間是有默契和共鳴的。
像飾演“老孔”的宋洋,也是特別棒的演員。
在選宋洋之前,我們已經看了很多人,經紀公司也推過來不少。但這個戲跟其他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它要在高海拔地區拍攝,條件比較艱苦,演員也要有克服困難的心理。
宋洋很真誠,愿意嘗試。而且大家知道孔繁森這個人物,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去西藏援藏,甚至最后去世在這片土地上,歸根結底還是對這片土地有著深深的熱愛。
宋洋也是這樣的。
演員宋洋
雖然他之前沒有去過西藏,但我們在選演員的酒店里貼滿了去西藏選景的照片。貼在那,我們就給他講這是哪,那是哪,他眼神充滿了向往。
一開始我們對表演是有一些擔心的,因為在比較原生態的電影里,演員有時候沒法完全融入到周圍的環境和生活中。旁邊人都是原汁原味的表演,可你卻有表演的痕跡,就特別突兀。
但宋洋是一個骨子里非常單純的人,比較符合老孔本身的人物性格。表演也是渾然天成的,所以我們選了他。
結果顯而易見。
宋洋和金巴我們都選對了。
“我們想要真正融入藏族的精神進去”
《回西藏》這個項目是陳國星導演和山東電影制片廠發起的。
當時陳國星導演想找一個年輕的導演一起聯合,所以本片藝術指導萬瑪老師(萬瑪才旦,著名導演)推薦了我。非常感謝萬瑪老師的推薦,也很感謝沈武鋼廠長和陳國星導演對我的信任和支持。
拉華加(左)和陳國星(右)
看完劇本我很喜歡,就決定接下這個電影。
首先,在美術上我們就下了很多功夫,盡量還原到七八十年代藏區的面貌。
因為現代藏區城市化痕跡比較重,我跟攝影師兩個人2月的時候就去了西藏,邊走邊看,找合適的取景地和拍攝地。
轉了一圈,就發現了這個比較古老的村落。村落里的電線桿和一些東西都是有年代感的。于是我們就在這個基礎上再創造,找了美術,拉了很多土過來鋪,變成一個塵土飛揚的街道。
在確保實景和畫面是符合當時年代后,我們還要重點在劇本和人物上下功夫。
拉華加拍攝中
我在電影中主要負責的是藏族相關元素的融合。譬如說久美拉著那個人去寺廟發誓那段,包括公交車里面一幫人唱歌,大家一起吃糌粑,這些情節都是后來融進去的。
公交車那段,原劇本其實是一句話帶過。就“公交車在彎曲的路上行駛”,就沒有了。
現場勘景的時候,我在想是不是能加點藏族的元素進去。因為我小時候上學都是坐班車,公交車里氣氛其實就是很好的,大家一起唱歌,氛圍非常和諧,也能展現藏族人民的特性。
瘟疫羊那段,我們也進行了改動。原劇本是,當地藏族人民說我要多少錢,這個錢不夠還要加。當時我看了覺得不太符合藏區人民的特性。
他們在很多事上是很有信仰的,也是非常尊重生命的。這些羊雖然得了瘟疫,但肚子里有崽,所以他們不會活埋,不會殺生。
《回西藏》劇照
同樣的情節調整,還出現在老太太生病那段。
為什么“老孔”當時想讓老太太去醫院,因為他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孝順父母的理解。但久美為什么不讓她去呢?
因為藏族人有一句話,你順從父母的意愿其實就是對父母的孝順,你順從別人其實就是對別人的善意。所以久美理解老太太想要安靜地去世,他也想要去尊重。
可以說,兩個人都沒錯,只是理念不同而已。但文化的交融就在這些情節中悄悄發生了。
《回西藏》這個故事,從常規的視角講,就是個年輕的干部第一次去陌生地方的故事。但如果影片沒有真正呈現這片土地上的東西,沒有呈現他對于土地的了解,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那其實這個故事是普通的。
我們想要真正融入藏族的元素、藏族的文化、藏族的精神進去。
這樣不僅漢族人、藏族人喜歡看,很多國外的、或者不了解這個民族的人,也會覺得是很有意思的故事。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一定要堅持拍下去”
我其實從沒想過自己會拍電影。
拉華加
八九十年代,藏族的文學已經非常興旺發達了,那個時候很多年輕人瘋狂地想當小說家、想寫詩。
以前在村子里有錄像廳,會放映很多當時的片子,這也成了我對于畫面和這個世界最初的理解。當時在村子里,放映員也會經常過來放抗戰電影,由此我萌生了對電影的興趣。
剛考上大學的時候學理工專業,我覺得我未來可能一輩子可能也就看到頭了。當時萬瑪老師剛拍完自己的處女作,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內心特別強烈的一個想法是想拍電影,家里人也不太理解。他們覺得你考上大學已經不容易了,現在還想轉行,太瘋狂了。
拉華加
但我父親還是比較支持我的。
他說你一定要想清楚,想清楚再去做出自己的選擇。我說我想清楚了。
我一定要學電影。
萬瑪才旦老師給了我很多幫助。剛開始我來北京,參加一些進修班和課程。老師說你還這么小,先學學其他專業也是很好的,不如你先去學文學,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積淀。
我聽從了萬瑪老師的建議,先去西北民族大學學了文學,后來又去了北京電影學院專業學了電影。
畢業的時候,其實也特別迷茫。
很多人為了生計,在畢業后轉行去了培訓學校,或者電視臺,當了廣告導演等,但我不想這樣。
拉華加
既然我選擇了這條路,就一定要堅持拍下去。從進劇組開始積累經驗,踏踏實實學習,然后慢慢繼續拍自己的電影。
這里其實也非常感謝愛奇藝。
作為出品方,愛奇藝真的是個負責的平臺,我看到愛奇藝平時也在支持一些藝術電影,支持力度也比較大。
大家都知道藝術片票房很難跟商業片相較,但它為什么還這么做?我覺得這是很有責任心的表現。
這也是在給年輕創作者一些機會,能為他們提供一個難得的很好的平臺,這些都是非常可貴的。
現在電影行業受疫情影響比較大,有人覺得會比較沒有希望。但我覺得事情是兩面的,就像狄更斯說的“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因為疫情過后,可能真正做電影的人,真正精華的內容,才能夠留下來。
“現在的主旋律電影,其實還有更多可能性”
《回西藏》收獲了很多贊美,也得到了很多肯定,我很感謝大家。
作為一個有點特別的主旋律電影,《回西藏》和其他電影略有不同。
《回西藏》海報
其實國外有些主旋律片子是值得借鑒的,像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包括《血戰鋼鋸嶺》等,都是很平實、但很打動人的。它們涵蓋了全人類的共同體驗以及普世價值觀,比較容易引發共鳴。
我們現在的主旋律電影,其實還有更多可能性。
有人說看完電影之前,沒想到《回西藏》是講孔繁森的故事。因為片子實際上就是從很小的點切入、展開的。
“老孔”和“久美”所代表的漢族文化和藏族文化,彼此之間相互融合、溝通及碰撞,最終也達成了一種互相接納。
影片結尾比較超現實的那段:老孔去參加久美的婚禮,然后喝喜酒,做夢,醒來。這段其實我也依據藏族文化進行了一些情節上的設計和融合。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互相敬酒那場戲最初是一幫人,包括久美他們都在,但轉一圈就少一個人,過一個柱子又少一個人,一直到最后他身邊的朋友都不在了。這就像是一場告別,一個一個人逐漸離去。
《回西藏》劇照
到了久美房間的時候,畫面都變了。房間里多了壁畫。
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其實可以發現之前的墻上是沒有壁畫的,所以這個場景是虛幻的。
但墻上那首詩依然在,是藏族詩人更敦群培寫的,一定程度上呼應了影片主題。
“軀體猶如空殼,何時亡亦無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這首詩也是我們臨時決定加進去的,不僅闡述了藏族人民對于生命、智慧和精神的態度,也展現了孔繁森短暫卻偉大的一生。
影片最后,老孔醒了,他做了個夢,在夢里跟久美做了最后告別。
旁邊人說,我們馬上到阿里。為什么他會說這樣的話?
因為孔繁森實際上也是在回阿里的路上去世的,暗示他可能不久于人世了。
就像詩歌中說的一樣,老孔肉體即使隕滅了,但精神永存,
他會一直留在這片土地上。
《回西藏》劇照
更多內容請關注【愛奇藝行業速遞】
https://mp.weixin.qq.com/s/PjCIcwSNxfvD6rQqbeW6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