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關注獨立電影,那么對美國西南偏南電影節(South by Southwest,簡稱SXSW)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始于1987年的西南偏南電影節到今年已經走過了34個年頭,逐漸變成了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市的著名活動,整個活動既包括電影節,也同時還舉行各種互動式多媒體和音樂的藝術節與大會。
今年三月由于疫情的原因,原本計劃要舉行近一個月的西南偏南活動被迫在開幕前一個月內臨時取消全部改成線上模式,這成為了許多計劃將2020西南偏南電影節作為其世界范圍首映的影片的巨大遺憾。其中有兩部遺憾未能首映成功的影片聲音設計出自同一個中國姑娘之手,她就是李想。本科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201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選擇前往美國查普曼大學繼續深造,而后便留在好萊塢成為了一名聲音設計師的李想,今年雖然僅僅是她正式開始工作的第三個年頭,但她的履歷上已經有了許多閃閃發亮的名字。這兩部她作為聲音設計師參與的影片,一部《Bad Trip》已于今年早些時間在Netflix平臺播出,另一部進入2020西南偏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影片《Holler》,上映時間還未可知。這次我們想聽李想說說這兩部影片在后期聲音制作過程中的一些“背后的故事”。
你是什么時候加入《Holler》這個項目的?一共做了多久?
Holler是我2019年10月開始接觸,11月結束的,前后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記得當時離SXSW的報名截止日期很近了,導演和制片也不想先提交一個臨時版本,之后再和組委會商量換版本的事情,所以當時兩個月的時間大家都加班加點,希望把片子又快又好的完成。
進入2019年SXSW主競賽單元的電影《Holler》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你參與這部電影的經歷?
Holler是關于一個來自俄亥俄州的女孩為了賺到上大學的學費去偷廢棄工地的金屬賣錢的青春成長故事。這部片也是導演的長片處女作。記得第一次完整的看到定剪版本就很喜歡這部片的氣質,是那種淡淡的但看完又給你帶來很大觸動的故事。非常幸運當時老板讓我全權負責了這部片的聲音設計和音效剪輯,所以能夠讓我發揮的空間很大。導演在聲音上有許多想法,在spotting session(開始正式的后期制作前主要聲音團隊和導演制片團隊開會確定制作的重點和方向)的時候也向我們傳達了她的要求,和這樣的導演合作很開心,因為她非常明確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也能夠有目標的在她的要求基礎上進行創作。所以整體片子的制作是很順利的,剪出來的聲音的效果導演也很滿意,混音過程中幾乎沒有做聲音剪輯方面的修改。后來聽到片子進了SXSW的主競賽單元,還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進行了展映,真的很開心。
《Holler》的聲音設計中你最滿意或印象最深刻的?
花費最長時間的應該是設計風聲吧。這么說聽起來好像其實沒什么可設計的,但其實風聲的學問還是挺大的。尤其是導演明確了故事的發生地點是位于美國中東部俄亥俄州的一個工業小鎮,又時值冬天,所以風聲便成為了構成背景環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同地點的風聲又不能完全相同,居民區的風聲會稍小一些,夾雜著鄰居風鈴的叮咚聲和冬天樹木干枯枝椏的窸窣,工廠附近的風聲會更小一些,隱約夾雜機器的喧囂。相反地,鄉村環境中風聲會相對比較豐滿,以及更豐富的干枯植物和冬季鳥類的聲音。記得當時幾乎把能找到的風聲素材全都聽了一遍,就為了找到最合適的不同層次的聲音搭配在一起構建出一個寒冷的冬天俄亥俄州的蕭索氣氛。
《Bad Trip》作為2020西南偏南Headliner(明星展映)環節的一部,給我們大概介紹一下這個片子吧。
《Bad Trip》是我工作經歷中制作比較大的一部電影。主演也都是好萊塢近兩年很紅的明星,包括美國最著名的喜劇演員之一Eric Andre(曾配音2019迪士尼真人版《獅子王》),Tiffany Haddish(《愛寵大機密》《地獄廚房》),以及Lil Rel Howery(《逃出絕命鎮》)。這部片的類型很特別,算是隱藏攝像機的那種整蠱電影,主演們開著非常夸張的美式玩笑惡搞無辜路人,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我一邊覺得“這玩笑有點太過分了”,一邊又覺得“這電影好有趣”,抱著這種開心的心態在2019年4月到5月間完成了這部片,原本計劃今年三月在SXSW首映后全美院線上映,因為疫情的特殊原因,后來選擇在netflix上線了,也算是一點小遺憾吧。
整蠱電影的聲音設計會有什么不同嗎?
大體的聲音制作流程其實還是和普通故事片類似的,但因為隱藏攝像機的特殊性,很多時候畫質會比較差,這也就需要你在做聲音設計的同時考慮到合理性的問題。試想一個畫質很差的畫面中一個人在走路的話,他的腳步聲一定不是那種清晰到連鞋面皮子的質感,或地上的碎石子都清晰可聞的那種聲音。另外還有一點很不同的是因為整蠱電影會用到很多仿真道具,比如片中有一場戲是Tiffany Haddish把警車車門直接掰下來,拍攝的時候使用的是美術部門準備的車門道具,但做聲音設計的時候我們就要設計出金屬斷裂的那種質感,仿佛車門是真的被掰斷的,這樣才能輔助故事變得更有趣。
談談你接觸到的好萊塢聲音部門都是什么構成?
我接觸到的項目一般是會有一個sound supervisor(聲音指導),負責把控整體后期聲音的方向,協調每個成員的工作以及規劃具體的工作日程,一到兩個mixer(混音師),普通制作的話一般是一個混音師one man mix,稍大一些的制作會有兩個混音師搭配工作(上文提到的《Bad Trip》就有兩位混音師,而《Holler》則只有一位),一位負責混對白和音樂,另一位負責混音效,有時sound supervisor和sound mixer也會是同一個人。聲音編輯方面,對白編輯一到兩人,聲音效果編輯兩到三人,ADR編輯/mixer一人,foley團隊兩人左右,還有sound engineer會幫忙處理一些設備和軟件上的問題,以及最后會有sound recordist負責專門的導出。計算下來其實正常情況下一個項目中的聲音團隊會在十個人左右,和其他職業相比,聲音團隊真的算是人員很少的存在了。
你們每天的工作時長大概是多少?加班多不多?
理論上是8-10個小時,工作時間算比較彈性,一般我自己是早十晚七或者早九晚六的上班時間,不過如果剛巧這天有你參與的片子在進行混錄的工作,那可能需要你隨時在場做一些輔助混音的修改,那種情況下你的上班時間就要和混音的時間同步,也有可能會需要加班。
您現在用什么音頻編輯軟件?
美國這邊后期的聲音制作都是統一用avid公司的Pro tools輔助一些其他的軟件,比如soundminer一類的,因為好萊塢用avid作為剪輯軟件比較主流,兩個來自同公司的軟件兼容性會相對好些,以前在北京電影學院也學過Nuendo和Cubase等等其他軟件,但來了美國就沒用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