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舉國合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詩界不能缺席、詩人不能缺席、詩歌不能缺席。吉林省娛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發起的面向全國開展“舉國合力 抗擊疫魔”主題詩歌征集活動激發了詩人們的創作激情,不到20天的時間,組委會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征文多達4000多首。
全國詩人抗疫專輯連續推出引起轟動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娛道文化傳媒抗疫詩歌征文啟事在各大網媒發布后,全國詩友踴躍參與。以吉林省詩人、貴州省詩人、北京市詩人,樺甸市詩人、中國女詩人、全國公安系統詩人專輯等省、市、直轄市、全國系統等為單位的入選作品,基本上每個省市都匯聚了老中青三代作家的作品,不乏中國作家協會和省級作協的會員以及文壇新秀,有退休老人執筆感懷,有編輯、記者、軍人、公務員、醫生、企業家等中青年作家蓬勃向前,更有00后登場鼓勁,用詩句敬頌面對災難的勇者。
自2月12日面向全國開展“舉國合力 抗擊疫魔”主題詩歌征集活動,至2月29日截稿,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征文稿件4105首(篇),篩選出97位詩人的113首原創詩歌作品,分九個專輯投放數百家新聞網站。
九大專輯發布后,各方口碑可謂全線飄紅,一度霸占各大搜索引擎首頁顯著位置,每個專輯以不低于130家國內新聞網的方式,港、澳、臺等新聞網亦同步發布訊息,每隔一天發布一個專輯,電腦大屏和手機小屏的聯動上,客觀上達成了溝通的通暢、便捷和高效。如“中國女詩人抗疫詩歌”以專輯或個人的方式推出,改變了百度、搜狗、360三大搜索引擎圖片庫眾多有關女詩人的關鍵詞,過去只是古代女詩人有排名的狀況。
文藝作品愈是充滿人性的召喚,人們的回應就愈是強烈。娛道文化傳媒所發布的九個抗疫詩歌專輯,無論是網頁、新聞源、圖片庫收錄,還是與疫情、行業、地區有關的各種關鍵詞排名和相關搜索,穩執牛耳。另有一些大中型網站和詩歌微信公眾號聞風跟進轉發推出了眾志成城戰疫詩歌特輯,出一期,轉一期。截止目前,點擊流量早已經過億。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疫情依然嚴峻的形勢下,娛道文化傳媒開辟的“中國詩人為全球戰‘疫’加油詩歌專號”,在中國網、千龍網、中華網、中國周刊、網易等數百家網站刊發。用詩抗疫,凸顯出詩在抗疫斗爭中的戰斗鼓舞作用,國家有難,詩人挺身而出,氣勢充沛,筆力鋒芒,聽從人民和時代的召喚,堅守責任,敢于擔當!
作為抗“疫”詩歌的小結,娛道文化傳媒迅速整理了九大專輯入選目錄,在新華網一經發布,又引來中國日報網、人民網等新一輪好評轉發和社會反響。
征文活動激發了詩人們民族感情的釋放
星月伴劍眉,風引文脈長。在這次抗疫阻擊戰中,詩人們都是參與者、戰斗者,親歷親為,詩從身邊事寫起,又緊連著國家大事,藝術的表達與廣大讀者形成了心靈相通,詩人們通過小我寫出了大我,寫出了時代的強音。陳耀輝、歐陽黔森、陳小奇、徐澄泉、魯絮、胡有琪等眾多省、市文聯、作協當家人不吝拿出集大成作品,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與現實性并重,培養生命意識,共建情感認知。若用一個字表達,那就是“情”字——共同的情懷、共通的情感、共振的情緒。
第一個“情”是“情懷”。那些緬懷的、詠嘆的、懷念的、尋根的情懷,屬于華夏民族的每一份子。詩人們在創作抗疫舊體詩詞時,遵循格律詩對音韻、平仄和對仗等要求,創作了不少用典精準,對仗工整的佳作,平添抗疫詩的文化內蘊和傳統詩歌可吟可詠的獨特魅力。如貴州省文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文學院院長歐陽黔森(著有長篇小說,編劇并任總制片人《偉大的轉折》《雄關漫道》等與中短篇小說集十余部;四次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三次獲得“金鷹獎”,三次獲得“飛天獎”等),為本次征文創作《滿江紅·春》“白衣天使/冬已去/殘雪未歇/春來也/心潮澎湃/戰疫猶烈/一腔熱血滴征途/萬眾一心去病愈/梅花開/香涌樹枝頭/情真切/力需持/心未削/望春潮/冰消滅/誓言猶在春綻蕾/花間壯志紅似血/春已開/看萬山紅遍/勝負決”格律嚴謹,感情真摯,日月浩蕩中華魂,萬古長春更精神,抒寫了抗擊新冠疫情的壯志豪情,發揮了傳統詩詞的戰斗作用。
第二個“情”是“情感”。詩句背后是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強大的共鳴感穿越時光,進行“精神握手”。如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陳小奇(約200首作品分獲“中國音樂金鐘獎”“金鷹獎”“中國十大金曲”等各類獎項;代表作品有《濤聲依舊》《大哥你好嗎》《九九女兒紅》《我不想說》《高原紅》等),為本次征文創作《從此以后》“從此以后/清風明月相守/從此以后/粗茶淡飯足夠/從此以后/把真實與簡單參透/從此以后/把脫韁的夢想回收……從此以后/學會敬畏也懂得靜修/從此以后/學會逆行也懂得順流/從此以后/與世間萬物風雨同舟/從此以后/讓愛與緣分相伴白頭”。連用12個“從此以后”呼吁反思疫情、呼吁冷靜克制,詩歌站在歷史的塔尖,手握丈量世界的工具,溫習最初的初心,展望遙遠的未來,將春風釀成愛的萬語千言。
第三個“情”字是“情緒”。沿著一種行云流水的情緒狀態,用極盡細膩的手法去鋪陳情緒,筆尖直抵人的靈魂深處。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李發模(原貴州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暨遵義市文聯主席。出版詩集《呼聲》《偷來的正午》《魂嘯》《李發模詩集》等詩文集四十余部。長篇敘事詩《呼聲》獲中國首屆詩歌獎)為征文創作《致》 “……我遠在貴州/默默下了一場又一場淚雨/自知詩句/遠不如一個口罩/或一杯熱水/隔離好自己的老弱病殘吧/安全一點/別讓傳染/浪費了民族受難的資源與拼力/我也是老戰士/心疼過云的沉重/方知陽光下/蝶翼的輕盈/來之不易”眼淚是無色的,但是它分明又有著最豐富的生命的色彩。作者是一位老戰士,寫下這些詩句,為奮戰在疫情一線的白衣衛士發聲,并叮囑大家做好隔離防護工作。讓所有的來之不易,見證勇者無敵。又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紀洪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吉林省新詩學會副會長,《春風文藝》雜志社副主編。曾在《作家》《中國青年報》《詩刊》《兒童文學》《文藝報》《詩選刊》等報刊發表作品,并榮獲首屆蒲松齡詩詞獎、第二屆玉龍獎、長白山文藝獎等百余項)為本次征文創作《有一種愛,三米之遙》“或許/三米真愛不止三米/或許/三米真愛小于三米/因為這真愛亦是大愛/所以/多一點的大愛/或少一點更精確的真愛/沒人會斤斤計較/三米真愛/也用愛心測量/分分厘厘/每個縫隙都被父愛填滿/七歲小女孩兒多想踩著父親的目光跑過去/透過三米之外的玻璃隔離門/父親站在那兒/渾身的慈愛將他塑造成一座山……”所有黑暗,都為天亮鋪排。我們是被歷史選中的一代。也正因此,詩人肩上多了一份現實賦予的責任使命和文化擔當,在積蓄和釋放中,心有焰藏,愈挫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