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對于中國影視業的打擊是顯著而令人憂心的。如何描摹中國影視業從業者的當下普遍心態呢?“焦慮”或許是相當精準的字眼。
為什么會普遍“焦慮”?導致這全行業普遍“焦慮”的原因何在?疫情雖然對我們影視業產生了巨大打擊,但也讓我們在這幾年高歌猛進、熱火朝天的影視發展熱潮中,得以冷靜下來,對熱運行中的影視業做一理性的反思。
過短過粗: 影視產業鏈的結構性弊端
在我看來,從此次疫情對于中國影視業的打擊可以見出,中國影視業自身存在著巨大的結構性弊端,集中體現在影視產業鏈過短、過粗,經不起外部環境突變帶來的沖擊。
所謂“過短”,指的是產業鏈上下游相關領域、內容的開發、拓展比較稀缺,只聚集在制作、發行、播出等有限范圍;所謂“過粗”,指的是產業鏈各環節的分工、挖掘較為淺表、粗放。
因此,如何延長影視產業鏈上下游的更為廣闊的領域與內容,是投資方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除了影視制作,還需在相關聯的旅游、教育、娛樂、傳媒、交通、服務等領域對內容產品做更加縱深的開發與拓展;如何做細影視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分工、挖掘,是制片方需要努力的方向,如在渠道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更多渠道地分眾營銷,在內容上,將人物形象、場景、影像、音樂、服裝服飾道具、其他相關物件等做深度挖掘等等……這樣或許就會“東方不亮西方亮”,就不至于一旦遭遇疫情這樣的突發情況,全行業就猝不及防陷入幾乎全面崩潰的被動局面。
結構多元:影視行業抗風險的必由之路
收入結構多元化在國際上可借鑒的成功案例不少,早在20年前電影《泰坦尼克》除了電影本身的票房收入,電影音樂的唱片發行、演唱會也收入可觀;演員的肖像權也被運用到極致,各種代言以及相關衍生產品的制作銷售都能拉長產業鏈條,另外還在電影拍攝地開發出旅游項目,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一魚多吃”的多元盈利模式。
另外,由影視行業派生出的迪士尼樂園、主題酒店,環球影視城等旅游休閑項目,也在影視業與旅游業的嫁接上提供了可供借鑒的例子。
只有努力拉長和拓展影視產業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一部影視作品單純依靠廣告和播出平臺購買的生存模式,增強影視行業的抗風險能力! 面對疫情打擊,中國影視業何去何從?除了上述對于影視產業鏈的深入反思與努力建構(這不會一蹴而就,將需要進行長期的積累、探索),需要從認識到實踐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國家扶持:影視行業生存的推動力
我們要從戰略上,高度重視影視業對于國家未來發展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功能,無論是從滿足十幾億觀眾日常的文化消費需求上來看,還是拉動更加多維的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上看,抑或從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需求上看,影視業都扮演著極端重要、不可替代的角色,體現出極端重要、不可替代的功能與價值。因此對于影視業從整體上需要予以保護,盡量維護骨干機構、平臺的生存,保生存是必要也必須的。
電視劇《嗨,什剎海》劇照
疫情發生以來,為了復工促產,從中央到地方主管部門都能夠采取有效舉措,給困難中的影視業機構、平臺與人員以各種各樣的救助、支持與鼓勵。對于極端困難的機構、平臺如電影院等,采取減免稅收、直接貼補等方式予以救助,對于遭受重創的機構、平臺采取返還專項補貼等方式,對于在疫情特殊時期堅持工作,生產出優秀作品的機構、平臺予以專項獎勵,這些都將對中國影視業的生存、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親愛的戎裝》拍攝現場
苦練內功:影視行業未來發展的原動力
中國影視業自身,這個時期應當是總結經驗、認真學習、加強積累的特殊時期。越是遭遇打擊,就越是需要好好地總結經驗教訓,通過深刻反思,找到更加正確而有效的發展理念與路徑。
越是身處不好的環境狀況,越是要認真學習,組織行業人士,通過各種渠道與方式,對于與影視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理論、思想、知識等進行學習、充電。越是面臨困境,越是需要積累,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發掘新題材新故事,打磨新劇本新創作,相信我們的影視業就會更加從容、自信地釋放更大的能量,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