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戶為中心,回歸本質,或許在泛娛樂所有領域都是破局之道。與用戶走過了“七年之癢”的唱吧也站在了每一個音樂人和用戶的背后,再次喊出了“造夢”的口號。唱吧音樂集團創始人兼CEO陳華低調兩年后再度公開發聲,基于對音樂市場的洞察和了解,發布了戰略規劃,將這款以在線K歌功能而爆紅,七年間縱橫線上線下KTV布局的品牌,再次推到了市場焦點。
娛樂邊際模糊,用戶需求多變,社交媒體爆發,面對瞬息萬變的泛娛樂市場和更加重口難調的受眾群體,嗶哩嗶哩和唱吧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強化用戶的選擇和喜好。各有動作,卻殊途同歸。
偽繁榮真快餐,泛音樂推波助瀾
2019年7月,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音樂產業促進工作委員會首次發布《2019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音樂產業通過內容創新、結構整合、模式共享等措施,發展愈發繁榮,總產值達到609.5億元且增長潛力巨大。其中,真正圍繞中國數字音樂產業核心層產值僅為129.2億元,而圍繞“音樂”核心,滿足用戶聽唱看玩等多種需求的泛娛樂數字音樂產業產值為480.3億元。
音樂產業在數字上的繁榮讓很多人歡欣鼓舞,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的是,過去的十年是音樂市場乃至娛樂產業被迫轉型的十年。被互聯網、流量、短視頻、版權反復沖擊的音樂行業,一直都在尋求破圈之道。中國的音樂市場在互聯網速度的驅動下跑的太快,鋪天蓋地的同時,并有真正找到方向與良性發展的模式。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娛樂圈的本質思維并未發生變化:聚集流量、導入流量、變現流量。這種明星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聚焦到音樂市場,卻演變出另一種模式——依附于“附加價值”之上的順水推舟。
成名于“造星時代”尾期的周杰倫,靠版權購買獲得了一大波付費流量,而這之后他卻開啟“炫妻狂魔“模式,更多精力回歸家庭;好聲音”節目持續走低,靠背后故事來吸引粉絲的“綜藝時代”已行不通;網絡歌手各種晚會頻頻現場翻車,徘徊在“野生”和“主流”之間,抖音撐起的流量時代接近尾聲……市場青黃不接,音樂已死了嗎?
造星時代到流量時代,音樂逐漸背景化
從1986年128名華語流行音樂歌手,合唱一曲《讓世界充滿愛》,到2020年嗨典現場,唱吧獨家發行的《野狼disco》引發全民狂歡。音樂市場被眾多因素推動前行,從造星的音樂黃金時代開始,經歷了選秀、綜藝、流量三次巨變,被眾多從業者和粉絲“唱衰”。音樂如果真的已死,那什么才是“活著”,回顧發展的三十余年,不難看出背后的趨勢。
三十多年前,港星北上、臺星西渡,第一次為大陸人帶來了音樂“黃金時代”的概念。歌星由唱片公司和音樂公司挖掘推出是音樂商業運營的傳統方式,轟動一時的四大天王正是造星時代的映射。從“天王”這個稱呼不難看出當時的娛樂圈所構造出的“明星概念”——讓粉絲崇拜、仰望、追逐。
【選秀+音樂】
2005年對于盛產“天王天后”的娛樂圈來說,是一個破圈之年。以325萬短信投票奪得冠軍的李宇春掀起了音樂圈的粉絲化巨浪。與此同時,形形色色的選秀節目取代了星探成為當時發掘新人的重要途徑。但打著“音樂夢想”站在臺上的她們,是個人臺風和觀眾緣的綜合產物,音樂并不是第一評判原則。
【綜藝+音樂】
各式各樣臺風的選秀藝人充斥著大眾視野時,邊際效應凸顯,很難再有一個偶像可以復制2005超女的光環。《中國好聲音》應勢而生,將觀眾的焦點聚集在“演唱”本身。與后續的《歌手》、《明日之子》、《創造101》、《中國有嘻哈》等綜藝相同的是,這些選秀更多強調的是“秀”而非“選”,大量節目堆積也使得可挖掘的“素人”越來越少。
【流量+音樂】
與綜藝時代同時進行的,是站在互聯網的肩膀上快速發展的“流量時代”。在任何平臺上搜索2019十大歌曲,除了流量藝人,就是流量 “神曲”。《學貓叫》、《沙漠駱駝》、《生僻字》……那些甚至你沒聽過的歌手,卻傳唱出《同桌的你》這樣流行度的歌曲。值得尋味的是,朗朗上口的歌詞、符合潮流的概念,洗腦的旋律……不過是平臺編輯根據數據算法推送到你眼前的“猜你喜歡”罷了。
從“造星時代”到“流量時代”,看似十年一個流行的音樂市場,其實有著自己發展的年輪。過去的音樂行業,太把“想火想出名”當回事了,音樂本身則淪為配角。就好像都抖音的15秒BMG(背景音樂),只不過是表演者成名的臺階,手段,甚至不過是粉絲、流量的入口。音樂行業的BMG化(背景化)只不過是一角冰山下巨大的基礎現狀。
群“嗨”時代到來,音樂終將回歸本質
縱覽上千年音樂發展,從毫無意識的哼唱,到五線譜的發明;從平平仄仄的制度嚴謹,到浪漫派打破規則將邊界拓展;從現代音樂打破常規使人們重新認識音樂,到電子樂追求音色放棄旋律和節奏;從合成器的發展使音樂人致力于探索更多聲音,到推崇純凈音質的“不插電”。隨著更多可能性的產生,拋開將音樂本身的“神話”、“價值”之后,我們對音樂的關注回歸音樂本身,音樂已然自由。“讓好的音樂真正從用戶之中產生,成就用戶就是成就自己”陳華在與音樂和用戶走過七年之后,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的確,進入現代化之后,所有的藝術創作都面臨著改變,都在逐漸“去中心化”。而音樂更應該服務于每個用戶,回歸于每個平常人。以“唱吧”為首的在線K歌平臺的火爆正是在這個趨勢下的互聯網產物。據官方數據顯示,2012年5月,“唱吧”一經上線便超過了微信、QQ和微博,位于蘋果應用商店第一位,第10天下載量就達100萬。
與其說“音樂已死”,不如說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音樂真正回歸了常態”。 唱吧的布局或許為未來音樂的發展提供了一條路徑選擇,從想唱就唱的唱吧App,到700余家分別各地的唱吧麥頌KTV,從170萬支麥克風,到兩三人小聚的咪噠迷你ktv。每個人都能演唱,都能進行專業的修音、編曲,都能擁有自己的詞曲、拍攝自己的MV,甚至都能一鍵發行,是唱吧在“嗨典”所發布的,為了讓音樂回歸用戶而做出的努力。
例如,一鍵修音避免了因過于關于技巧的雕刻而忽略了歌唱者情感的專注;水星發行為每個音樂愛好者提供了免費的全網一站式發行服務;視頻錄制和編輯為更多元的音樂展示提供了新的升級;即將上線的“彈唱”功能也為音樂創作增加了更多可能……唱吧通過多年的努力,一步一步為了降低唱歌的技術門檻,拓展了唱歌空間,激發網友的在音樂方面的潛能。
其實這種“去中心化”,給了每一首“平凡”的音樂更多的可能,讓每個音樂愛好者都有成為音樂內容創作者的可能,讓音樂回歸情感最自然的抒發。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平等的,打造自己音樂的機會。這樣,下一個毛不易將有更多被我們發現的契機,而下一首《野狼disco》可能就來自你的哼唱。正如陳華所說,“玩"才是對音樂真正的態度。
讓音樂更好“玩”,是唱吧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規劃。“我們通過七年的時間,站在每一個音樂人身后,不斷布局線上線下的K歌生態圈,軟件硬件相結合地為每一個音樂愛好者打造玩音樂的渠道和方式。”陳華表示:“成就用戶就是成就自己,高速公路已經鋪好,我們期待下一個音樂十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