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講述了一個在月球上執行“月盾計劃”的維修工獨孤月在計劃失敗全員撤退時陰差陽錯被留在月球,成為了“宇宙最后的人類”,萬念俱灰的他開始了在月球上“放飛自我”的生活,卻在不知不覺中一躍成為“全球次頂流”,最終這個一輩子想做“中間人”的普通人為了拯救地球,與月球之錘一起飛向將與地球相撞的小行星碎片,化為星環守護地球,而在若干年后,當人類再一次踏上月球時,才完成了這一場跨越時空的相遇。“宇宙那么大,我們還會遇見”,不止是影片中獨孤月和馬藍星的遇見,更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對浩瀚宇宙的執著探索,給影片增加了浪漫英雄主義的色彩。
這一場“宇宙級浪漫”的真實呈現離不開電影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從場景設置到道具、服裝的制作,融合了工業設計等多領域的成果。全片置景面積達4.1萬平方米,其中核心場景月盾基地實景搭建面積6000平方米,共計設置了23個功能區,大量使用金屬材質營造科幻感,綜合使用3D打印、高精度金屬雕刻、機械臂雕刻等技術。除此之外,為了呈現出月球上的奇觀,更貼近真實的月面質感,劇組先雕塑出隕石坑的造型,再將200噸的礦物石磨成沙子,撒在表面當作月塵,作為道具的登月艙更是使用了航空級別的鋁合金材料制作。正是這些電影場景、道具等方面的工業化標準制作,才使得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影片宏大的世界觀。可以說《獨行月球》作為國內首部科幻喜劇電影在風格、內容和制作方面都是一次全新的嘗試,這不止是現代電影工業化發展的一次重要實踐,更是電影工業化制作管理流程的更新迭代。
科幻電影一直以來都深受觀眾歡迎,具有廣闊的市場,但長久以來中國科幻電影卻因受到了投資規模、制作能力、技術水平、創作經驗等的限制而勢弱。直到2019年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公映,才打開這一局面,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新開端。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曾表示,《流浪地球》是中國硬核科幻電影升級換代、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三年過去了,我們看到《獨行月球》以反差化、碎片化的表達方式,以嚴苛的工業化制作標準,在暑期檔為疫情中的中國電影市場注入了一支“強心針”,同時也為建立更為良性的產業生態打下堅實基礎。這離不開電影制作者在相關領域的不斷深耕,離不開電影技術的不斷進階,更離不開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2020年8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在定位上進一步提升了科幻電影的戰略高度,要科技與藝術相結合,講好中國故事,在滿足觀眾視聽體驗之后,能夠引發更多有關科學發展與人類命運的意蘊回味與反思,提升文化自信。
電影結尾的那一句“宇宙那么大,我們還會遇見”,不止是航天人的浪漫,更是電影人的浪漫,期待與更多更優秀的國產科幻電影“相遇”。(四川傳媒學院 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