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潛水,是必須有潛伴一起下水的;有一種與大象的互動,是采集它們的糞便;有一種 “綠植愛好”,是把它們的種子保存在-20℃的冷庫。即將于2019年12月11日在科普中國各移動端首播的系列科學人物短視頻《曠野青春》,將用理性歷險與感性審美的結合,講述21世紀進行相對小眾領域科考的中國年輕科學家們,在人跡罕至的大自然中找到真理和抵達美景時的探險故事與心路歷程。
不明覺厲的工作 普世又獨立
“種子獵人”、“冰川樹語者”、“人象談判師”……在我國,有一群青年科學家將足跡扎實地留在曠野中,進行著足以吊人胃口,又不斷刷新我們認知的工作。在香格里拉、米堆冰川、西雙版納等美麗與危險并存的地方,他們搜尋、測量和分析大自然這張網中的千絲萬縷,尋求著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推動力,也感受和體察著自己的青春。
“種子獵人”,來自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種子采集員張挺,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野外度過,不管是拳頭大小的種子,還是它們小到要在顯微鏡下觀察,在他的眼中都是物種延續的希望;“冰川樹語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朱海峰教授是個“文青”,愛寫詩歌,他通過觀察樹木的生長位置、鉆取樹芯獲取年輪樣本,來判斷冰川消退的時間,記錄青藏高原的冰川活動狀況;湯永晶、王智紅、蔣桂蓮是來自三個民族青春靚麗的姑娘,也是來自云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人象沖突”解決之道的90后科研人員,她們能察覺到熱帶雨林那絲不安的氣息,尋找與了解亞洲象的蹤跡和習性。
《曠野青春》的首播將包括6支微紀錄視頻,它們無一例外都充滿了新奇、危險、緊迫的氣氛。在“海底拾遺人”中,我們將認識到目前在中國只有172人擁有一線資質的職業——水下考古,跟隨著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詹森楊,先睹沉寂兩甲子,威海灣內的甲午戰爭沉艦謎團的科考進程。“隱形防線”中,來自武漢市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治所的研究員田俊華,在洞穴中采集蝙蝠等媒介生物樣本。這固然超乎想象,但他們的終極目標卻是人類生命的殺手——病毒。尋找到足夠多的病毒樣本,會讓疫苗的研發成功幾率大大增加。
煥然改觀 野外科考有情節、情商與情懷
《曠野青春》將用為觀眾展現大自然中唯美,罕見的畫面、突破認知的獵奇內容和追求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態度。節目主創談及創作初衷時表示:“這將是對科學人的致敬、給科學愛好者的收藏品、給好奇心的食糧,和向廣大年輕人展現的未來可選擇之路。”
究竟,這群人如何工作?他們在野外經歷了怎樣的冒險故事?故事很多,但好故事少,該如何講述中國青年科學工作者的故事?2019年12月11日,《曠野青春》系列短視頻將在科普中國各移動端平臺首播。屆時,我們將看到目所不能及的景象,感受科考中孤獨等待與跌宕起伏的碰撞,一同破解曠野中的自然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