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梅,電視節目制片人。曾打造《經典詠流傳》《朗讀者》《開學第一課》《挑戰不可能》《夢想合唱團》《夢想星搭檔》等多檔高口碑、高收視的精品節目。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明確要求。
央視推出的大型詩詞音樂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用“和詩以歌”的形式,讓傳統文化具有了時代性,為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財富與新時代的價值追求建立了有機連接。圍繞如何在電視文化節目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本報記者采訪了《經典詠流傳》節目制片人、總導演田梅。
記者:為什么制作這檔節目?田梅在2008-2017年 《開學第一課》制片人總導演,打造過程中,如何創新和破題?
田梅:我用四組關鍵詞概括,第一,詩詞+音樂。我們都是專業新聞人出身,做內容一定要承載著某種價值觀。原來我們的夢想系列是以公益為目的、以音樂為載體。我們不斷地打磨節目模式,最終找到音樂+詩詞的突破口。第二,時代+時尚。我們把中華傳統文化中精髓的古詩詞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這些古詩詞進行改編,再次創造、創新,與當今語境、時尚元素相融合,符合當下人的審美,達到了情感共鳴。第三,傳唱+傳承。因為,我們不是簡單音樂作品呈現,而是文化上的傳承。站在舞臺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經典傳唱人。第四,情感+情懷。關喆借用《故鄉的云》的旋律,演唱《天涯共此時》,我們請來利比亞撤僑中的親歷者黃細林先生來參與表演,為我們詳細講述撤僑時的情景。不管你身在何方,我們都有一個強大的后盾,就是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故鄉、我們的家人。正如黃細林所說,祖國沒有放棄他們、沒有忘記他們,中國的護照,就是一張回家的船票。撒貝寧是位冷靜和成熟的主持人,聽到這些話,他在現場三次哽咽,這就是情懷和情感直擊人心的力量。在節目里,通過一個個情感故事體現我們想要表達的家國情懷,這是我們所要傳遞的一種價值觀。
記者:選擇經典詩詞、經典傳唱人有哪些考量和標準?
田梅:我們成立了詩詞專家庫。研發階段,專家給節目組上課,講解每首詩詞的意境、創作故事,以及哪些詩歌適合改編、該用什么樣的音樂呈現,以確保每首詩詞都能得到準確的表達。我們梳理幾千首古詩詞,最終篩選四五百首備用,根據傳唱人特性選出三到五首,請他在里面尋找適合的,確定好后,再用當下的語言進行二次創作。比如,我問了音樂制作人賈軼男兩個問題:您有孩子嗎?上幾年級?他回答:有個女兒,正上小學五年級。我說好,那您就照著您女兒能聽懂而且能學會的標準,來為節目創作音樂。我們要的是一定能普及和朗朗上口,讓孩子們能學唱的歌曲。王力宏說,他唱《三字經》時,3歲的女兒在旁聽著就會唱了。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歌曲。
張杰唱的《經典詠流傳》主題歌,是康震老師寫的。當張杰排練時,我們把康震老師請過來,他就在現場不斷地與張杰溝通,描述他心目中的這首歌是什么樣的感覺。最后,張杰將這首歌激情澎湃地演繹出來后,康震老師淚流滿面,張杰唱出了他心中想要表達的情感。
記者:田梅作為2012-2013年《夢想合唱團》制片人總導演,節目帶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田梅:巫漪麗老人,用她那雙蒼老的手彈出經典音樂時,加上呂思清小提琴伴奏,大家的眼淚刷的掉了下來,現場哭成一片。我把她從舞臺上攙扶下來,扶到椅子上,好像什么也說不出來,就蹲在她面前,雙手拽著她,老人家也淚流滿面,我也跟著哭了半天。因為,音樂的感染力極強,它能直擊內心最柔軟部分。在錄制前,老人告訴我,她的輝煌在明天。聽到這話,我特別感動。一個88歲的老人告訴你,她的輝煌還在明天,讓人特別敬佩。她曾收了一位患有嚴重自閉癥的孩子為徒,當有人問她為什么不招一些有才華的學生,有朝一日可以為老師揚名立萬。她說,音樂不是用來炫耀才華的,音樂是用來改變生命的。還有82歲的谷建芬老人,為孩子們創作《新學堂歌》,她準備編曲50首古典詩詞,在2016年編完49首時,不幸從天而降,8個月時間里,她的老伴和女兒先后離世。親人相繼離世使谷建芬痛苦萬分,連鋼琴都不會彈了,歌也不會寫了。直到一天,讀到一句話:“有種幸福叫放手,有種痛苦叫占有。”她被深深打動了,老人家又把第50首曲子寫出來了,讓人特別感動。
記者:田梅擔任2012-2013年《夢想合唱團》制片人總導演,你是怎樣理解文化自信?
田梅:我們做節目就是把文化自信詮釋出來。讓孩子們在寓教于樂過程中,感受古典詩詞的美、感受傳統文化的意義。對孩子們來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對于成長都有好處。王泓翔用京劇演唱毛澤東《詠梅》“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當他演唱時,事實上是在告訴你,什么東西都不要去強爭,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總有春暖花開時,讓孩子們從小領悟這些道理,多好呀。正如王黎光院長所說,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從平凡到卓越。其實,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從平凡到卓越。我們沒想到節目影響力會這么大,我們也是一朵苔花、也期望像牡丹一樣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