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5個人在24小時內籌集了80多萬,他們打算協助“云叔”拍攝一部名為《無名俠》的武俠片。
在眾籌平臺摩點網上,ID為“真Janet”的用戶留言“有機會親手改變這被資本掌控的市場,為什么不呢?”,他的留言排名第一,被點贊110次。 同時,據制作方表示,去年曾將劇本寄給馮小剛導演,馮導的回復很干脆:“我做《無名狂》監制的事是確定的,并且是不收費的。這不是生意,是基于對你前部影片的欣賞,并且看好你的發展。”
“云叔”全名李云波,對外的職業稱謂是“導演,專業影評人”。實際上,“云叔”一詞還是毒舌電影的重要“IP”資產,這個ID承載著在毒舌平臺上群懟爛片的重任。因敢懟敢批的特點,毒舌電影正逐漸成為移動互聯網上影迷的第一入口,并從2016年開始,陸續試水出品/聯合出品/聯合宣發了包括《黑處有什么》、《呼吸正常》、《中邪》、《至愛梵高》、《老獸》、《不成問題的問題》、《暴雪將至》、《三塊廣告牌》、《看不見的客人》、《暴裂無聲》等多部影片。
這一次,他們放棄了傳統的電影生產、宣發流程——不再陷入流量明星與資本青睞誰先誰后的怪圈,轉身選擇了向觀影者要資金的眾籌——毒舌電影在自家的微信訂閱號里這樣向粉絲這樣允諾道,“充分地讓你過一把真正的制片人癮”。
眾籌,翻譯自crowd funding一詞。百度詞條的釋義是,眾籌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是指一種向群眾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對產品眾籌而言,項目發起者必需承諾回報。但用戶可以選擇要這個回報,或是不要。換言之,有一部分用戶并不在乎自己的錢是否換回實物,他們要的,是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喜愛事物的精神收獲。
回到上文“有機會親手改變這被資本掌控的市場,為什么不呢?”的熱心用戶留言,可以窺見觀影人群作為內容消費受眾,到底在買什么。
90-120分鐘,30-100元不等,觀影人群可衡量的成本大體如上,不可衡量的則是觀影后的內心感受。爛片最讓人憤怒地未必是花了錢,而而是觀影感受著實不妙,知乎上“看爛片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一題下的高贊回復是“明明是吃了shi”。而豆瓣電影2007到2016年的數據顯示了一個結論,卡司陣容越大片越爛,同時爛片還在以驚人的增長率不斷被生產著(從2007年的27.9%一路上升到2015 年73.7%)。
推論資本助推、明星趨之的大制作一定是爛片,顯然不公道。但硬核觀影受眾顯然對人民幣決定哪個故事能上大銀幕并不滿意。而 “眾籌”一舉將觀影用戶,從消費者的單邊關系,拓展到了投資者、研發者、銷售者、傳播者的多角身份——消費者化身360度操心的老母親,制作方怎會不開心?
而這種由下而上的傳播力,一旦建立在好作品的基礎上,往往會收獲市場與口碑的雙豐收。以摩點網2017年7月結束的眾籌項目“慰安婦”紀錄電影《二十二》為例,眾籌不僅為制作團隊籌得了宣發資金,眾籌點映的方式更為自己擠來了排片檔期,而后噴涌的良好口碑則更為自身帶來巨大的媒體關注,最終創造了1.7億元的中國紀錄電影票房新紀錄。
很難說從娘胎里就被眾人期待的眾籌電影一定是傳統意義的佳作,但另一個方面,觀影用戶卻也的確懷抱著被尊重個性化的口味的期待。畢竟伍迪·艾倫也曾這樣抱怨:“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媽媽帶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愛上了白雪公主,而我卻偏偏愛上了那個巫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