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印象·劉三姐》被置于輿論的中心。據悉,由于債務原因,《印象·劉三姐》的運營主體廣維文華破產重整,有媒體偷換概念,將破產重整與破產清算相混淆,以至于《印象·劉三姐》這一廣西民族文化招牌受損。
對此,《印象·劉三姐》給予正面回應,并于1月27日鄭重聲明,《印象·劉三姐》演出一直在正常進行。事實上,破產重整給了運營公司第二次生命,同時對項目本身有百利無一害。
從2004年3月公演至今,《印象·劉三姐》久演不衰。它不僅開創山水實景演出的先河,讓國內外觀眾了解到廣西的經典山歌和人文風情,并且結合旅游資源,有效提高當地群眾收入、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增加就業崗位,提高群眾收入
《印象·劉三姐》項目組員工有800多人,約210人是來自陽朔縣周邊田家河、木山村、興坪村等5個自然村的漁民。十幾年來,《印象·劉三姐》改變了當地漁民的生活方式,“白天是漁民、晚上是演員”,項目組給他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同時,得益于《印象·劉三姐》帶來極大客流量,當地漁民做起餐館、包車、酒店等旅游相關生意,給相關產業帶來了強大的拉動力。
曾經的陽朔賓館酒便只有三千多個床位,游客們極少在陽朔住下,而今,陽朔賓館酒店已經有七萬多個床位,游客們都愿意為“劉三姐“而留下。《印象·劉三姐》的演出旺季就是陽朔當地餐廳、酒店銷售旺季,當地的各個餐廳工作人員戲稱,店里一天要買多少菜完全跟劉三姐一天演出多少場直接掛鉤。《印象·劉三姐》帶動了整個陽朔乃至桂林、廣西旅游的繁榮和發展。
實現自給自足,打造教育與就業閉環
《印象·劉三姐》演出劇場所在的田園路,2004年以前是一片甘蔗地,背后是個大魚塘。為迎合發展契機,魚塘的原址變成了張藝謀漓江藝術學校,《印象·劉三姐》每年都會拿出近千萬元的資金來資助并培養參演學生。這些來自廣西、貴州的邊遠山區的學生,他們10歲左右被招進來,學校管吃管住,管穿衣服,一年省吃儉用下來,在上學階段能有1.5萬元左右的收入給到家里。
如今,《印象·劉三姐》已經超越了本身的演出價值,從演出到地產、餐飲、住宿、再到就業、交通和藝術教育,它將產、學、研結合,打造更多品牌延伸產品,呈現了一條完整文化旅游產業鏈。
在高院的精心安排和依法呵護下,“失血”的廣維文華公司最終得以“止血”并“輸血”。這張亮麗的廣西旅游名片得以繼續健康發展,品牌價值將重煥活力。
演藝實力和品牌魅力十足的《印象·劉三姐》打響民族文化金字招牌,使得民族文化特色更加深入民心。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印象·劉三姐》還將教育、扶貧等社會問題放在心上,造福人民、惠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