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象劉三姐“破產”的一系列新聞報道將全球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推上風口浪尖,原本只是運營公司的破產重整,對節目本身百利無一害,卻由于“標題”造成了讀者對這一節目的誤讀和唱衰。
事實上,破產重整程序在法律上與公眾所理解的企業破產有著本質區別。破產重整是在法律及經營層面對公司的保護,對于相當于給了運營公司第二次生命。
而部分媒體報道將《印象·劉三姐》運營公司的破產重整曲解為《印象·劉三姐》項目的破產,對《印象·劉三姐》的公眾形象帶來十分不利的負面影響。《印象·劉三姐》項目組通過官方微博發布聲明表示“演出一直在正常進行”、導演組王潮歌也發文表示“印象·劉三姐還在”。
其實,諸如此類標題不實的案例,于其作者而言本身沒有惡意,只是為了“蹭熱點”來“吸睛”,畢竟信息爆炸時代,流量變現已經是老生常談,“點開靠標題、轉發靠內容”已經成為門戶時代的“金科玉律”。新華網曾發文稱:熱點事件輿情傳播頻現“標題黨”或致輿情失焦和誤判。在動輒“兩小時全爆發”、“數十億量級”的傳播背后,夸張吸睛的“標題黨”新聞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國內一些媒體的標題中,“必看,不看后悔一輩子”“不看這新聞,白活30年”等標題比比皆是。比如著名的UC體, “大學校長的秘密情史,讓人意外!”結果點進去一看, “秘密情史”講的是校長和書的故事。
目前新聞傳播中存在的“正題歪做違反正確導向”“侮辱調侃突破道德底線”“無中生有違背新聞真實”“斷章取義歪曲報道原意”“夸大事實引發社會恐慌”“格調低俗敗壞社會風俗”等六大亂象,已經引起了相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保持整治“標題黨”問題的高壓態勢,按照“重雙基強雙責”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和工作機制,狠抓規范管理和違規處置,不斷規范網絡新聞信息傳播秩序。
印象劉三姐作為廣西民族文化招牌,截至2017年12月30日,累計銷售門票162萬張,票房總收入2.1億元,僅演出現場就為當地提供了700多個就業崗位。2015年,憑借《印象·劉三姐》,陽朔縣成為第一個旅游突破百億的縣,印象劉三姐帶動了陽朔縣乃至桂林市的旅游、地產、賓館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和藝術教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社會效益不可小覷。
而此次部分媒體的“破產”報道,加上1月11日至2月17日是景區停演檢修期,例行停演也引發了讀者誤讀,導致網絡上很多網友跟帖唱衰,認為節目組出現了問題“破產”,無疑對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惡劣影響。
新聞報道的一個標題,傷害的不僅是節目組本身,更多的是藝術帶來的社會效應。希望類似事情不要影響文化的傳承,也希望我們不要以訛傳訛,以謠傳謠,靜心守護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