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溫暖的陽光透過寬大潔凈的玻璃窗,灑滿全身。她靜靜地坐在咖啡館臨窗的卡座里。瞇起眼睛,在朦朧瞌睡的狀態中,時不時望著窗外穿流的車海和腳步匆匆的人群,恍若自己與窗外相隔兩個世界。站在遠處靜靜的看著她,好不忍心打亂這美好。我走了過去,在她的對面坐下。“你好”,看見我來,她收回了目光,微笑著跟我打招呼。“不知道你愛喝什么,給你點了一杯咖啡,她家的咖啡味道不錯!”她有禮貌的說道,聲音不大不不小,卻透漏著一種堅定。我審視著面前這個和我同齡的女孩,漂亮似乎是不用說的,和所有年經女孩一樣,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但不一樣的是,這個女孩的身上有一種跟她這個年齡不符的成熟和穩重,也許這是獨自一人在美國打拼烙印下的痕跡。
記者:先來做個自我介紹吧
張:(靦腆的笑了笑)自報家門是我們的長項啊,我叫張莞瑤,在美國這邊大家都叫我Crystal Zhang,我2014年畢業于貴州大學藝術學院戲劇影視表演專業。2015年來到紐約電影學院洛杉磯分校,研讀表演研究生學位,現在仍在這個自己喜歡的行業打拼。
記者:為什么喜歡表演?是受誰的影響么?
張:(說到自己喜歡的事業,退去了之前的拘謹和靦腆,開始自信的侃侃而談)從小我就學習舞蹈,16年的舞蹈功底讓我對藝術著迷。舞蹈使用自己的肢體表演,而影視或是話劇的表演則是要運用聲音,臺詞,形體,表演(俗稱“聲臺行表”)去塑造人物。這個比舞蹈更加令我著迷。我的家人沒有一位是從事藝術出身,都是朝九晚五的工薪階層。我不愿意做一個趨于平凡的人。從我開始學習跳舞的那一刻開始,我就認為自己是為藝術而生。我要過我想要的生活。在大學的時候,就選擇學習表演,也終于有機會接觸到真正意義上的戲劇影視表演。可以說表演就像是一個沼澤,當你涉入其中便會越陷越深。你會愛上這門藝術。
記者:為什么選擇出國讀研,選擇這個學校(紐約電影學院洛杉磯分校)?
張:這個嘛,當然是好的學校大家都想來。學表演的人都知道這個鼎鼎大名的學校,就好像國內的學生對于清華北大的向往一樣。紐約電影學院洛杉磯分校坐落于世界影視國度,洛杉磯好萊塢,比鄰華納兄弟以及環球影城,是全美排名16位的高等電影學府。我認為學校好壞是硬性條件,最重要的是你是否遇到了一個好的老師,很幸運的是,我的教授們都是很好的老師,他們有著豐富的演藝經驗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就像泉水一樣慢慢的滋養著我。從他們的講述中,可以知道遙不可及的好萊塢到底是什么樣的。還有紐約電影學院的好處就在于,我們平時實踐拍攝的地點都是真正的好萊塢片場。例如環球影城和華納兄弟片場。大部分膾炙人口的好萊塢大片都是在里面拍攝完成。比如我們做練習拍攝的取景地就是美國電視劇《絕望主婦》的實景拍攝地。
記者:對于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一開始來這兒肯定會不適應吧,特別是你們這個行業,語言上自己是怎么克服的?
張:恩,對。中國學生基本上都是用筆桿子打天下。所以在英語方面也是一樣。剛到美國的時候,讀起來劇本沒有問題,也不存在理解方面的問題。但是每到要說英語,和同學溝通,和老師交流起來,就很是問題。中國人的啞巴英語在美國好萊塢演員這個行業是足以讓你無戲可拍的。所以我在進校開始讀書的頭三個月,每一天都強制自己必須要和同班上的外國同學,或是美國學生聊天。他們也很熱心的幫助我。不管我說的怎樣,他們都會很耐心的幫助我。糾正我在口語中的錯誤,以及幫助我消磨我的中國口音。每一天回家后,一直抱著電腦,看美劇,聽美劇,只聽英文歌曲。跟著劇中人物說話。一個學期過去后,當我再次在班上和老師同學交流時,他們一致認為我的口語方面有了質的飛躍。和同學老師甚至拍戲的導演交流無障礙。直到現在,我依舊在努力消磨自己英語當中的中國口音。在這條路上越戰越勇。
記者:除了演戲,平時還有什么別的工作或者愛好么?
張:我還做模特。2010至今都有在從事模特行業,主攻國際車展類、服裝類品牌形象大使,且參與多次大型模特T臺走秀。在2014年獲得國際旅游小姐貴州賽區前十,并收獲最佳風采獎呢(驕傲的笑著)。2017年1月,以GPA3.83/4.0的優異成績順利榮譽畢業后在美實習期間,被選為香港航空(Hong Kong Airlines)形象大使,拍攝香港航空洛杉磯首航的廣告。斯巴魯汽車美國廣告。北歐航空(SAS Airlines)廣告拍攝。美國富國銀行(Wells Fargo Bank)廣告拍攝。以及參與演出麥當勞,凱迪拉克,青島啤酒,香港迪士尼,美妝品牌CoverGirl,日本烏龍茶等廣告拍攝。另外參演美劇《逍遙法外》、《無恥之徒》、《致命武器》、《路西法》等拍攝。
記者:你的經歷好豐富啊,看來你在演員的道路上走的還是挺順風順水的,你是一直都這么幸運么?
張:當然不是,表面風光背后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我記得自己剛剛畢業的時候,一天給自己安排了6個面試。想要急于證明自己。每一個面試都是在偌大的洛杉磯的各個角落。那時的我剛學會開車沒多久,為了趕面試在路上風馳電掣,生怕遲到了。但是最后一個面試還是由于堵車沒有趕上。當我到達面試地點時,面試公司已經鎖門,大樓燈也關了。只有一樓前臺還有個安保大叔,他告訴我我來的太晚了,機會已經溜走了。最后我其他的面試也沒有通過。很多時候有可能你面試了20個劇組,也只會得到一個工作機會,或是一個都沒有。更別說你錯過了有可能得到工作機會的面試了。但是既然你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咬著牙走下去。
記者:聽說你參加了迪士尼《花木蘭》的選角,具體來說一下是什么樣的經過呢?
張:那是我人生當中第一次好萊塢式的面試。當時的我懵懵懂懂,初生牛犢不怕虎。沒有經紀公司,也沒有正式的面試簡歷。憑著自己對好萊塢的向往,和對表演的一腔熱血,就自己申請了面試。很幸運的是,通過了第一輪的郵件面試。接下來,就是面對面的個人面試。從小就喜歡迪士尼動畫《花木蘭》的我,在接到面試劇本的時候,便已經想象自己變成花木蘭的樣子。劇本是一篇花木蘭的獨白,臺詞背到可以倒背如流。加上老師對我的悉心指導。自己也為了這次面試學會了一套中國劍術表演。面試當天,緊張的心快要從嗓子眼兒跳出來,因為選角導演是好萊塢鼎鼎大名的Debra Zane(電影《美國麗人》《饑餓游戲》《猩球大戰》《忍者神龜》《暮光之城》《速度與激情》等的選角導演)。但是很可惜,并沒有見到她本人。面試是由她的一名助手完成。因為迪士尼《花木蘭》真人電影是由中美合資拍攝。所以需要演員會說流利的中文和英文。當我完成了自己認真準備的臺詞獨白和一套劍術表演,選角導演為我鼓掌示意肯定。這讓我的內心備受鼓勵。最終,花木蘭的人選并非是我,但是這次特殊的經歷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才是好萊塢。
記者:好萊塢式的演員面試你還習慣么?跟你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張:在好萊塢,任何電影,任何電視劇的面試都是人人機會平等。不是像在中國,必須有很強大背景的經紀公司,或是必須要認識很牛的人物才可以參加的。演員需要有自己的headshot,(就是我頭像這種),還有你的個人簡歷,還有你是否有經理人或是演員經紀公司。當然了,有經理人或是經紀公司最好。在這里我感受到了自己被平等對待。不管我是從哪個國家來的,不管我的第一語言是否是英語,都可以獲得在鏡頭和導演面前面試的機會。
記者:面對選角導演,現在還會緊張么?
張:我的每一次面試,都像是我的第一次面試一樣緊張。但是我卻學會了如何讓自己鎮定下來,進入自己的人物。在進入面試房間之前,我都會深吸一口氣,再慢慢呼出。然后告訴自己,沒什么好怕的,自己是最棒的,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我只要盡力做的自己最好,就成功了。
記者:現在都說,演員只要長得好,就有靠山有戲演?你怎么看?
張:在好萊塢要做一名演員,一名好演員。必須要不斷的充實自己的內在。讀書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不管你閱讀什么類型的書籍。例如,我在不拍戲的時候,就會找一本英語小說來看。一是可以幫助自己提高英語水平,二是可以讓自己的內心平靜。我記得自己演過一個患有精神病的角色,當拍完那個戲后,我有一段時間總是感覺走不出這個角色。總有感覺自己也患有精神病。所以我就找了一本略為安靜的小說來看。很快,自己的內心就平靜下來。
記者:現在的社會,對于演員的自我修養熱度很高,你怎么看?
張: 演員的自我修養,這不僅僅是一本書,也是左右做演員的人需要具備的條件。對待每一個角色,對待每一部戲都要像自己第一次演戲一樣。“認真”,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詞。做到“認真”也絕非易事。我見過很多“演員”,包括在好萊塢,對待表演非常膚淺,認為背好自己的臺詞就可以了。拍攝時心不在焉。并不認真。這讓我很不接受。我很喜歡的美國演員Meryl Streep,對待表演,始終數十年如一日的認真。我記得我看過關于她的一個視頻,是她自己講述自己拿到一個角色后的準備。她對自己要表演的角色會寫人物分析,而這人物分析她能寫出16-20頁之多。當我看到這些的時候,我很感動。我被她對這份職業的認真而感動,而這也是我要努力做到的。這就是演員的自我修養。我記得我最近接到了一部戲,講的是醫院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故事。我便對我的人物做了大量的分析,比如,人物的年齡,出生的時代是怎樣的。人物的歷史背景。我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來豐富自己對人物的認識。而這一過程,我樂在其中。我很享受。
記者:給我們介紹一下你喜歡的自己演繹過的作品吧。
張:那是我2016年主演短片《Moments of enlightenment》獲得多項國際電影節獎項
同年,其領銜演繹的《Path of Salvation》亦獲得多項國際殊榮。其作品《Immigration blues》等也于2016年完成,現仍處于后期編輯的階段。
《Moments of Enlightenment》講述兩個留學生的友情故事。片中女主角Kate(張莞瑤飾演)開始是一個不學無數,酗酒無工作,夜生活豐富的國際留學生。她的朋友Elly (Noor Alim飾演)被她的男友傳染HIV,并且被其用性愛視頻威脅。當Kate得知自己的好友Elly換上HIV時,激勵Elly積極配合治療。過程中Kate決定改變自己,從一個只會伸手要錢的啃老族,變成一個自力更生獨立的人。 幫助好友Elly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
2016年年底,自導自演畢業作品《Reunion》。
《Reunion》 講述了一對生活在美國的單親華人母女在不同文化理念下的沖擊與對撞。表現了主創對于單親家庭青少年的關注。以女性細膩的視角,體現母與女,家庭與社會,義務與責任中美文化對撞之下形成的特別反應。
不知不覺中,訪談結束了。除了平易近人,我從這個女孩身上感受到最大的就是滿滿的正能量和自信。不管是艱辛的過程還是喜悅的收獲,都被這個女孩描述的云淡風輕,好像是在說別人的故事。她說:“我的演員道路才剛剛開始,這些都是我的財富和墊腳石,我相信,以后的我會感激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