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什邡環保微電影節競賽在初秋八月的川西小城什邡落下了帷幕,在為期一個月的活動周期里,七部微電影作品為什邡展現出環保、生態的城市新形象,備受矚目;作為登上過戛納國際電影節紅毯并且擁有馬來西亞首相獎在內諸多榮譽的青年電影導演曾湯尼,在此次活動中不僅擔任總策展人、而且完成了初審、復審委員會主席、和終審評委等艱巨工作,從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所在。
記者:您是從什么時候想到回什邡策劃環保微電影競賽的呢?
曾湯尼:這個想法是在去年底萌生的,那個時候我回國在休假,看到家鄉什邡在環保上取得的巨大改變和不俗成績,內心感到特別的振奮。同時結合到自身能力能夠去發揮的層面,就衍生出策劃舉辦環保電影競賽的念頭,將環保主題和微電影競賽找到一個平衡點然后結合起來,讓普通老百姓通過參與微電影競賽的一系列活動更好的加入環保、關注環保、了解環保,支持環保。也讓“什邡環保”通過電影鏡頭記錄下那些改變。
記者:環保微電影競賽與普通的電影節有哪些區別呢?
曾湯尼: 首先它是有主題設定的,其次它是一場競賽,也就是說它與普通的電影節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像是威尼斯電影節,東京電影節,香港電影金像獎這一類的均是完全開放給所有題材的電影,并且是在其電影節舉辦之前就已經完成的作品。但是我們不一樣,環保微電影競賽賦予的意義是聚焦“環保”和“競賽”這兩個點上,也就是所有微電影故事都是與環保有關,并且是跟“什邡環保”有關,且所有的七部影片均是在活動啟動后的限時競賽中完成在什邡的作品,競賽意味著將體現出公平的意義,因此團隊都是在相同的七天時間內完成了拍攝和剪輯,這樣的安排給了青年拍攝團隊間一個純粹較量技術的平臺,從而得到了一次強大的歷練。
記者:創新對于你意味著什么?從電影到競賽,你一路都在創新嗎?
曾湯尼:對我來說,創新就是生活的剛需品,我需要創新的意識和概念能夠隨時隨地迸發在腦海中,因為我討厭枯燥無味一成不變的生活。這可能跟我生活的環境有密切的關聯,因為我在馬來西亞居住了七年,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地下,無時無刻不產生著碰撞與融合,在那里語言的可以創新的融合,食物是可以創新的出現。就像我的電影,我總是在思考創新與獨特,像《一念》將短篇幅,無對白,黑白色,長鏡頭,大特寫,意識流等等融合到一部三分鐘的完整故事中,呈現的就是創新意識。環保微電影競賽也是創新概念下的產物,國內的環保電影活動很少,同時既是環保為主題,又是做電影節模式,還是限時競賽的方式,達到三位一體的創新,我們應該是先行者。
記者:在策展人和導演之間,哪一份工作你更加喜歡?
曾湯尼:這兩個工作是不矛盾的,完全是能夠同時合理存在的,因為有很多既是導演又是策展人的案例,像是侯孝賢,又或是賈樟柯。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策展人跟導演是工作在兩個完全不同領域卻又相互關聯且有重疊的部分,策展人是將好的電影聯系起來并讓大眾去認知和接受的紐帶,通過他策劃的展出,讓更多普通人能夠認識一些有為的青年導演,不是那么熟知的導演,以及那些不能夠在電影院線上看到的作品,這份工作是有使命感和神圣感的,值得所有電影人去尊敬。而導演偏向于更加純粹,就是一名普通的藝術工作者和一個制作團隊的領導者,將藝術放置于心中并供在最高的位置,把自己的情懷和思想通過電影這一載體去呈現,表達最真實的想法與感知。所以不可以比較這兩份工作,我只需熱愛著它們并且會繼續認真的做下去。
記者:今后還會在家鄉從事相關電影活動嗎?除了競賽,有想過在家鄉拍攝電影嗎?
曾湯尼:我一直認為家鄉什邡是能夠產生電影故事靈性的地方,尤其是在紅白鎮,那里生產著川西地區最地道的豆腐,而同時在馬來西亞也有一道很有名的華人菜肴,叫做釀豆腐。所以這些年一直讓我好奇的是從家鄉到南洋,有這么一道相似的食物,連接著我的情感。我們中國人以飲食連接著生存的紐帶,這也使我有心把這兩地聯系到一起,通過一個故事去抒發我的個人情懷。希望以后會有這樣的機會,把我生活過最久的兩個地方,將兩片相隔千里的土地聯系到一起。我相信在有真實情感下的作品是能夠打動人的,因為它背后醞釀的過程本身就是時間點滴堆積起來的,意義足以觸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