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阡陌》劇照
電影《愛阡陌》劇照
電影《愛阡陌》劇照
從鄉下返回武漢的途中,看了這部電影。故事太不簡單,卻意外有種返璞歸真式的好。一個小時的影像,沉浸在音樂舒緩淺淡的韻律中,像一泓清澈溫暖的水流,彎彎繞繞,兜兜轉轉,不經意間,就流到了人的心里。
講述關于愛的電影,在《愛阡陌》之前,或許多到不勝枚舉。大概人間世事,唯有“愛”無可避及。但《愛阡陌》動人,并非以情感取勝,而是它以“愛”為中心,劃出的幾條描述“愛”的半徑。電影里,“愛”的每一個向度,其實都是愛的一種表征。換句話說,《愛阡陌》的重點,并不在于講述“愛”,而是講述那些站在“愛”中的人,是如何被一種愛的方式所打擾。
電影最動人的地方,是導演楊焱鈞將時間的維度,定格在了青春潮濕而明亮的尾部。他以干凈透徹的鏡像語言,簡潔流暢的敘事,選取三個城市中打拼的女孩,用以描摹她們在面對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中,因愛的釋放而產生的種種心意的變更和扭轉。美麗的象牙塔,積極的信念,年輕的面龐人來人往,一切的關于青春的元素在影像里集結,令人觀看時,不由得幻化出一種似曾相似的情愫。
曾幾何時,我們也有過這般相似的青春。走過生命最初的前路,我們一起讀書、戀愛,一起求職、進入職場,遭遇人生中第一次的挫敗或傷害。我們歷經嘆息感傷,一起承受失落彷徨。有時候,我們會如夏點般選擇沉淪自棄,但也會如蘇半和真木般選擇堅持內心對未來的憧憬和渴望。我們會走同樣的路,看同樣的云,行同樣的橋,只不過不同的是,我們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最終選擇了各自要去的生命方向。
似乎每個人的青春,都像是別人人生的盜版。生活總是在別處,而我們總是活在對愛怨恨又渴慕的糾結中。如同現實中的我們,生活在和電影相似的城市,每天看盡車水馬龍,燈紅酒綠。人群洶涌如潮,我們習慣于每天與陌生人擦肩,習慣在生命中不斷做出選擇,不停的承受失去或得到。但是,穿過城市喧囂的人流,我們又何曾想過停下來,認真傾聽有多少人生命中暗藏的心事?又曾在對別人生命的愛與理解中,贏得多少別人對我們的愛與理解?
就像愛情一種,這人類在大地上樹立的情感,有時像一棵大樹,它枝葉參天,支撐起人間大愛。但有時,它又何嘗不像大地上的阡陌呢,細小狹窄,屈曲盤旋,道盡人事的糾結纏綿。它溫暖又冷漠,魅惑又迷人。它引領我們走向繁花似錦中綻放的光明與理想,同樣是它,
也能夠引領我們走向藏污納垢的垃圾場。棲身于人世的種種“愛”間,這一根根的枝枝葉葉,這一條條阡陌小道,皆是為生命要選擇的路途而蜿蜒。就像電影里真木與嘉軒的愛情,是兩個人選擇下的傾心相守。也像夏點在愛中選擇的欺騙,其實有著心事暗藏中無可奈何的糾結。
在我看來,《愛阡陌》要表達的意思,絕對不僅僅只關乎愛,更多地是關乎人的選擇。因為無論站在何處,處在何時,每一次的選擇,都會是一次對命運的預言和改寫。就像我們的曾經,離開象牙塔走向殘酷的社會,理想與現實的切換如刀切割。沒有在現實中的頭破血流,就沒有不斷的妥協和成長。就像蘇半對夢想的堅持,能夠換來于奮的理解與支持,一方面在于蘇半內心里的道德約束和夢想的支撐,另一方面其實也暗含著于奮來自良心的責備和內心的拷問。因為于奮畸形的愛,其實并不為了愛,而是為了欲望的表達和宣泄。幸運的是,這種行為仍然得到了蘇半某種形式上的寬容和諒解。和蘇半對比的是,導演安排了夏點對男友的念念不忘和對生活態度的無所謂。這種選擇的方式,注定換來她情感的失敗和人生的悔恨,因為它暗含著汪前在愛中的義無反顧,又暗含著夏點不愿給予對等回應的欺騙。即便是導演為真木和嘉軒安排的象牙塔的美好愛情,在不斷流逝的時間和選擇面前,其實,它仍然帶有諸多的不確定性。
從某種角度來看,電影中的三個女孩,像是導演楊焱鈞從蕓蕓眾生中為我們擷取出的三個分身。因為我們的青春,與她們相比,總是有著相似的基因,于磨礪中松綁,于苦悶中解脫,于窄門中得自由。她們的生命章節,像城市里上開出的三株小花,一言一行,一笑一顰,其實并不是為了講述一個故事,而是為了演繹出我們原本就真實的生活。
關于青春、關于理想、關于命運,說穿了,其實都源于我們內心難以捉摸的那份愛。我們因愛而早出晚歸,起早貪黑。因愛而能夠奉獻生命,無怨無悔。某種程度上說,愛是一個輕飄飄的詞語,卻又是我們一生都無法說出的詞匯。它無影無蹤,無味無形,只是在我們的選擇中才最終有了可感知的形態。可惜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只有交出去的情感,伸出來的手掌,問出口的貼心,才叫愛。像電影中的夏點,一邊喪失著愛的能力,一邊還在不斷的尋找愛。其實愛情種種,俱在周遭。你看父母之愛,夫妻之愛,親友之愛,皆是愛情之一種。 這世界,永遠不是沒有愛,而是我們,在生活沉重的壓迫和磨礪中,與“愛”的距離跳的太開。
(文/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人民法院 孫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