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佳山
6.1億的播放總量(直播2.9億、點播3.2億),直播在線人數破百萬、1200萬條彈幕、119條每分鐘的彈幕數量,4000萬的說說閱讀量,120臺高清攝像頭錄制出201600個小時的視頻總長度......這是一個綜藝節目截至8月底的數據,而且以上數字還在繼續增長中。那么到底什么樣的綜藝節目可以做到這種數據量級?這個問題恐怕連《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這些王牌綜藝也會側目關注,然而,這檔綜藝節目卻不以電視播出為主要渠道,那么這究竟是怎樣一檔節目?
僅僅在6月末才正式上線的,全天候在線野外生活真人秀節目《我們15個》面世伊始,就被迅速貼上了“最具實驗感的節目”、“互聯網先鋒實驗”的標簽,“實驗”是《我們15個》在公共話題傳播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詞。
2015年第一季度,電視的全天開機率僅為12.065%,電視廣告投放總量也出現首次下滑,電視廣告的總體品牌持有量甚至已經跌到了五年前的水準。與之相關的是,電視劇、綜藝節目的整體電視收視率也在持續低迷,綜藝節目的廣告贊助份額也相應下跌,這在電視綜藝明星扎堆、成本急劇上升的情況下無異于釜底抽薪。而且,即便沒有廣電總局的“限綜令”,純粹在市場邏輯下,成本高昂的明星真人秀,也基本接近了其自身的天花板,一線明星一季綜藝節目的薪酬多達三五千萬之巨——中國電影的中小成本影片的門檻標準也無外乎于此,這也足以說明今日電視真人秀節目危若累卵的市場形勢。更何況還有總局“限綜令”的制約,從截至到目前以來可參照的對電視劇行業管理的政策邏輯來看,對綜藝節目的進一步管控和限制,恐怕只是時間問題。簡而言之,電視行業的市場環境正在急劇惡化中。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充分理解為什么《我們15個》被冠以“實驗”的名目,的確面對如火如荼的市場需求,因為文化工業基礎薄弱等長期以來累積的種種原因,原創乏力的現有廣電制播體系,轉而最大化的收購國外,尤其是韓國的現成綜藝模式,甚至一度有韓國模式已被中國人“買光”的傳聞——這并不是一個令人欣喜的消息。那么顯然,在現有綜藝節目的模式上實現突破,是打破全行業困局的關鍵。所以,《我們15個》這種“24小時互聯網直播”+“電視剪輯”的“網臺聯動”的多平臺跨屏的全新播出方式,對于我國當前的廣電體系來說,具有著史無前例的創新意義。以互聯網為主導的,這種接近無死角的多媒體傳播體系,第一次讓電視作為“多屏”中的“一屏”,成為了被互聯網調用的渠道資源——“網臺互動”開始從理念逐步沉淀為現實,而其蝴蝶效應,恐怕將遠超我們今天的預期,這在今天電視開機率繼續下滑的廣電格局中,有著時空斗轉的意義。
綜上,以《我們15個》為代表,從電視綜藝節目到網絡綜藝節目,在新世紀以來史無前例的爆發、繁榮是廣電領域面對著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表征的“互聯網+”時代所無法回避的時代挑戰。在這個歷史周期,綜藝節目模式在世界范圍內都將出現歷史性的嬗變,而我國不管是出于主動、還是被動,都正走在這條征程中的最前列。那么顯然,洞悉這一系列問題,對于我們理解綜藝節目形態的歷史變遷和繼往開來,對于理解廣電領域的政策邏輯,對于理解當前的文化藝術生態,都有著提綱契領的關鍵意義,《我們15個》正是代表了作為“野蠻人”的互聯網力量,而在今天,他們已經平靜的出現在了原有廣電體系的門口。這場歷史性的變革,勢必關乎著現有廣電體系在下個歷史時期的頂層設計的重新調整和規劃,能否調節、整合新世紀以來,現行廣電體制“上星”后十余年來所沉積的錯綜復雜的利益格局,這恐怕也是在今天,這個極大尺度消費“真實”的年代里,《我們15個》背后的最大歷史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