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綜藝節目在井噴。滿屏的真人秀節目,從明星陣容到任務設置,再到營銷手段,觀眾經常會恍惚我到底看的是哪檔節目。節目設置雷同,過度娛樂已經成為當前不可避免的綜藝現狀。即便如此,有著幾大現象級綜藝的巨大利益和收視作為榜樣,電視節目依舊在爭先恐后的推出一系列明星真人秀類的娛樂綜藝,而且明星越來越大咖,尺度也越來越開放。
綜藝井噴的背景下,像是《我是演說家》這樣的演講類節目實在有些小眾,但是竟然延續到第二季,而且就上周的收視排行看,竟然收視率還不錯。
第二期和第三期節目的收視率,兩集連播,收視率都在同時段第一。
相較之下,《我是演說家》第二季節目開播有些低調,畢竟在眾多拼明星拼話題的媒體環境下,演說家的導師陣容不是最有話題的,選手都是普通人,周五檔這個綜藝廝殺的時段,沒有優勢。
但是,現在看,以這場收視率“逆襲”為前兆,演講類節目的春天好像來了。正如他們的節目slogan,見證語言的魅力,引發觀眾思考,而不是娛樂大眾。節目也確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選手講故事的時候會挑選當今社會的一些熱門話題,引起觀眾共鳴和導師討論,引發觀眾思考。而且,第二季相較第一季,還有了驚喜。
深度娛樂齊頭并進,演講不再無聊說教
這一季節目中,選手上也是總算下了宣傳的功夫,香港演員劉玉翠、網絡最牛請假條曹龍飛等等話題度很高的選手,導師的選擇也更加挑剔,對選手演講的故事和演講能力考核終于達成了齊頭并進,這讓節目更有看點。第二季導師陣容的調整,魯豫繼續知性穩重,張衛健繼續閱歷分享,樂嘉犀利點評毒舌依舊,不同的是劉嘉玲換成了華少。
從已播出的三期看,節目組的用心達到了目的。合適的人選對合適的節目的影響永遠不能忽略,對于華少來說,相比他一度感慨的“主持人還有未來嗎”的報幕和救場的角色,演說家給了他一個總算可以表達自己觀點和思想的舞臺;對于節目來說,華少給導師團隊增加了所缺乏的新鮮元素,深度、娛樂可以共融的導師可與不可求,幸好華少驗證了他是:第一集就強勢收入兩名選手,永遠接得住選手拋過來的話題,反應能力和學識素養都很是驚喜;現場與樂嘉互嘲互黑,完全抵得住樂嘉的毒舌,也扛得住犀利的對抗,總有能力把僵局化解,還會順手帶給節目更多娛樂效果。如此看,雙方是實現了互贏。
新舊碰撞更為新潮,或可衍生驚喜
中阮演奏家馮滿天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作為第二季第一位出場選手,要把現場觀眾帶動起來,引爆導師互動,新人導師華少用80后對傳承中國傳統藝術理解,將馮滿天的話題輕松化,原本還稍顯沉重的“老一代”話題,瞬間變成了年輕化的趣味推廣。
臺灣著名作家劉墉之子劉軒,演講過程行云流水,觀眾聽的入迷,很專業的演講。臺灣特有的娓娓道來,表達觀點脫離了歇斯底里更有說服力,也更能感受到節目宗旨“語言的力量”。
甚至還有,美籍華裔科學家,一口不太流利的漢語直接沖撞了節目“門檻”,但是他從上臺到他開始演講,觀眾和導師都對他充滿了無限的好奇,雖然其他導師都覺得他的中文太差了,不適合演講,但好在華少覺得他實在太有意思了,竟然出乎意料的讓他晉級到自己的戰隊。不得不說,華少選人的標準有點奇怪,不過卻很有期待。
回到初問,當我們再看綜藝節目,我們在看什么?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消遣”“娛樂”,但娛樂之外,可能沉淀下來的時候會需要一些“雞湯”,這對很多觀眾都很受用,這在我們朋友圈久盛不衰的分享內容中已經得到了驗證。第二季的節目目前只播出三集,只要后續節目中選手表現足夠驚喜,有更多的有趣味的“雞湯”出現,那么,演說家希望用演講讓觀眾感受語言魅力的初衷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