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的故事,許多人都已經耳熟能詳。這個故事也被改編成各種版本,在影院、電視以及劇場上映。
近日,由李玉剛導演并主演的《昭君出塞》在北京保利劇院落下了全球巡演的帷幕。此劇是李玉剛凝聚三年心血,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大師葉錦添、藝術總監梅帥元、文學監制方文山保駕護航的誠意之作。劇中,李玉剛除展現了以往作品如《鏡花水月》、《四美圖》中的華貴大氣之外,更是通過對昭君深層次的剖析,打造出了一個有別于以往形象的王昭君。對于一個女人而言,離開父母、遠嫁他鄉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李玉剛在演繹昭君進宮、出塞時的兩場離別戲,層層遞進,將一個女子的離鄉之愁和身負和平使命的情懷都恰到好處的展現在了觀眾的面前,讓人為之動容。
對于一部好的舞臺劇而言,演員是決定其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舞美服飾、音樂舞蹈、多媒體完美的配合也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元素。該劇在服化道以及新媒體等硬件上的設置可謂別有用心。在服裝造型上,緞、紗、盤龍、駝毛的裝飾運用與音樂中琵琶、罄、箜篌、長調、呼麥的演奏演唱,讓觀眾能夠強烈的感受到濃厚的古典文化氣息;楚地祭祀、漢宮臨辭大會,塞外和親等場景中,各具特色的服飾和音樂的配合,使這些地區的民族文化有了鮮明的對比,將中國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體現的淋漓盡致。
由于舞臺的局限性,演員的表演往往不能盡情展開。然而此次《昭君出塞》特意采用多媒體影像技術,打破了舞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創造了變化無窮的情景和環境,使觀眾身臨其境,能夠更加直觀和深切的感受故事中時空轉換。在匈奴迎親的片段,該劇在舞臺頂部設置了眾多青紗,結合多媒體技術,將奔流的云彩、廣袤的草原等景象展現在僅有百平米的舞臺上。除此之外,多功能C型臺、漢宮的梳妝臺、草原的巨石王座等舞美道具的使用,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將詩意與具象融合,傳遞給觀眾。
由視覺總監葉錦添設計的舞美、服飾可謂處處透露著精致。最為明顯的則是李玉剛在劇中的十余套服飾的展現,比如迎合屈原的詩歌《九歌·山鬼》的翠色紗衣、表現一人在漢宮寂寞的紅色珠裙、臨辭大會亮相的金色鑲鉆華服,大漠生活的皮毛長袍……所有服飾都是結合每場戲的情況,針對昭君的心理變化量身定制。除此之外,劇中其他人物的服飾造型也是葉錦添根據角色特征進行量身定制。獨具特色的民族元素以及傳統工藝的使用,讓這部劇的服飾造型成為該劇的吸睛點之一。除了服飾之外,舞美的設計更是別出心裁。使用木質繪畫圖案及手工雕刻或針織紋理完成所有的精細制作。特別是遠程遙控的無聲機械,比如可旋轉和進退的C形轉臺,不僅人為構建了空間,表現了無窮無盡的“昭君出塞路”,而且增添了本劇的優雅和流動性。
昭君出塞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并不僅僅在于它獨具的東方美,更重要的是昭君身上所具有的對于自我命運的勇于抉擇以及為家國民族的勇于擔當。昭君十六歲離家,在之后幾十年的時間中,歷經選妃、出塞、再嫁等重重磨難而從不言棄,締造了漢匈兩族近百年的和平,也傳揚了先進的文化技術,圓滿完成了民族融合和交融共進的使命。
而昭君扮演者李玉剛的人生經歷與王昭君還有幾分相像,他十九歲離家,開始闖蕩生活,歷經草根時期的酒吧駐唱、命運轉折點的《星光大道》、上升時期的《新貴妃醉酒》、《鏡花水月》、《四美圖》等,體會過生活的艱難與不易。也正是因為兩人如此相像的人生經歷,使得李玉剛在詮釋昭君時更為精妙傳神。為了打造更好的《昭君出塞》,李玉剛身臨其境,歷經三個月重走了昭君路,并且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集結圈內眾多大咖為該劇保駕護航,這部劇的誠意可見一斑。
雖然相對于《雷雨》、《貓》等國內外舞臺劇來說,《昭君出塞》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對于這樣一位力圖傳承中國文化、打造精品之作的熱血青年來說,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相對于人們面向“離婚”、“吸毒”、“出軌”等事情的追捧,國內還有這樣的年輕人內心懷有對于傳統文化的敬意,并以公眾力量傾情打造傳統文化的精品。正如葉錦添所說,“如果相信舞臺有其靈性,誠心的演出就會受其庇佑,認真的做出好作品來,不管你是從哪開始。”這是對李玉剛的肯定,也是對這個年輕人第一次執導的這部作品最好的鼓勵。所以對于李玉剛的導演處女作,我們應該保持一個寬容的態度去看待,也希望李玉剛能在之后為觀眾提供更多的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