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莉莉.瑪蓮》是1991年,那時,我在峨嵋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紅十字作證》中作場記,我們全劇組到西安電影制片廠的小放映廳看的內參片就是法斯賓德的《莉莉.瑪蓮》.當時影片結束后,放映廳的燈亮起,整個放映廳鴉雀無聲長達兩三分鐘.整個劇組的創作人員深深地沉浸在影片的情緒之中,不愿出來.最來,還是導演李佳木叫了一聲:嘿,嘿!出來了啊!電影完了!
電影是放完了,但是電影《莉莉.瑪蓮》中唯美的影像,凄婉的愛情,憂郁的歌曲至今震撼著我!這是我看過的最具表現力的情感片.我看過一些關于法斯賓德及他的影片的評論文章,更多的是對他的影片意識及內涵的關注.今天,我僅分析法斯賓德《莉莉.瑪蓮》的編劇結構,及他獨特的電影語言.
軍營前的哨崗,
路燈依然立在那里,
讓我們在那兒碰面,
我會緊緊地將你抱在懷里,
期待再見面,莉莉.瑪蓮,
期待再見面,像從前一樣,莉莉.瑪蓮……
就是這么一首憂郁清淡的情歌,在大師法斯賓德的運作下,通過他層層的遞進,反復深入的運用,使這首普通的情歌催人淚下,震撼靈魂!我們來看一下,他具體是如何結構的.
法斯賓德在這部影片中運用的是傳統的戲劇結構,他曾經非常推崇好萊塢的情節劇大師道格拉斯.瑟克.在《莉莉.瑪蓮》的編劇結構上,他實踐了對傳統戲劇結構的嫻熟把握.
影片中女主人翁維莉第一次演唱這首歌是在一個酒吧里,她唱得節奏緩慢而無感情,至使酒吧里的兩伙人對她的褒貶不一大打出手,她在臺上唱著,下面打得一片混亂…….這個情節的處理為這首歌最后的大紅大紫作了反面的伏筆和鋪墊,這是一種反襯的編劇技巧,就像壓彈簧一樣,先把它壓到最下面,它反彈的力度會更強更高.
第二次演唱是在電臺錄音,維莉的愛人羅伯特在她錄音的過程中突然出現,在月色朦朧中,他們短暫的相擁吻別,他們的愛情在戰爭的大環境中受到制約,被擠壓.是那么的唯美凄婉!
第三次是德軍戰勝了波蘭的一個城市,電臺在一堆繳獲的唱片中,無意中播放了這首《莉莉.瑪蓮》.這首情歌在當時殘酷的戰爭中恰好勾起了前線的戰士們的思鄉的情懷.播放這首歌的同時,導演運用音畫錯位的剪接技巧,畫外是緩慢憂郁的情歌,畫面是殘酷慘烈的戰爭鏡頭.強烈的對比和反差.尤其是幾個表現士兵在戰壕里的鏡頭,月光的照射下,戴著鋼盔士兵像青銅雕塑一樣的形象令人深思.戰爭的場面與和平時代的情歌處理在一起,在影片中有三次之多,一次一次的推進,一次一次的強化,直到你的心靈深處.導演大比重的運用音畫錯位的對比和反差,烘托了對戰爭的反思這個主題.
第四次是在正式的大舞臺上,舞臺的整個背景懸掛著納粹的旗幟,非常的氣派.同樣,導演也是運用了音畫錯位的剪接技巧.這場戲是影片的高潮,維莉的愛人冒著生命危險來德國找她,維莉也是冒著被懷疑被監視的危險與心愛的人約會,在被炮彈轟炸的中,他們依然熱烈的相擁相愛著……
第五次是在波蘭前線為士兵們演唱,這次她是為了被捕的愛人羅伯特的組織去完成一個只有她能做到的工作,取一卷有關納粹在集中營里迫害猶太人的膠片.表現了維莉為愛而不顧生命安危.多么感人的付出和奉獻啊!他們的愛情在戰爭中,在納粹的監控中,還有羅伯特的父親的反對中,折磨著,擠壓著,升華著!
第六次歌曲的出現是在火車站維莉送別伴奏搭檔去前線,人們籠罩在失敗的情緒中,這時,站臺上的士兵們合唱起了這首情歌,已被監控的維莉孤獨凄然離開,此時,這首情歌顯得那么悲壯凄涼!
第七次出現這首歌曲,又是大劇場里,但這次維莉是遭受了納粹的迫害之后,她表情木然,非常吃力的將歌曲演唱完.在她歌曲中,她的鋼琴搭檔在戰爭中戰死身亡.她唱完的特寫鏡頭,畫外是德國宣布戰敗投降的廣播……
導演法斯賓德以這首情歌的七次出現,巧妙地結構著影片的起呈轉合:開始-發展-高潮-轉化-結尾.一步步地推動著戲劇性發展至直高潮然后發生轉機的過程.整部影片就是圍繞這首情歌來結構的,大師獨具匠心地將一首普通的戰地情歌運用的爐火純青.既詮釋了導演對戰爭的反思,又娓娓敘述著一個凄涼委婉的愛情故事.
影片結尾的處理讓人有一種孤獨凄楚之感.戰爭結束了,維莉到瑞士準備與分別多年的戀人團聚.此時,她的戀人羅伯特已是一個成功的指揮家.維莉透過后臺的小窗口欣賞著等待多年的戀人,眼中充滿了幸福,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愛意……但當羅伯特謝幕下來后,卻意外地出現另一個女人關切地為他擦汗,兩個歷盡磨難依然深愛著的戀人相對無言.羅伯特再一次去謝幕之間,維莉在這個女人的口中得知了羅伯特已結婚了.震驚的維莉蒼然離去…….這時,每一個觀眾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