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勒探測器(模擬圖)
據《新京報》報道 地球之外還有生命嗎?我們是孤獨的嗎?這個問題已經問了很多年,人們通過不斷努力把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由空想轉變成科學。近日,尋找“外星生命”的旅程又邁出關鍵一步:NASA在3月6日發射了一顆名叫“開普勒望遠鏡”(Kepler)的航天器,它可望解決關于地外生命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在太陽系之外還有類似地球的行星嗎?順著開普勒的話題,我們將一起探討“外星人”的問題:外星人可能存在嗎?外星人為什么那么難找?人類如何尋找這些“神頭鬼臉”的家伙,以及,大家都關心的——外星人會來“打”我們嗎?
“開普勒”的尋找之旅
3月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了一顆名叫“開普勒望遠鏡”(Kepler)的航天器,它可望解決關于地外生命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在太陽系之外還有類似地球的行星嗎?
目標 盯住“小”行星
宇宙是個很大的地方,我們還了解得太少。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著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到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超過300顆太陽系外的行星,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地球大小的行星。但是這不能說明地球大小的行星在宇宙中的“存量”很少。這是因為,相對于木星那樣的巨行星,地球太小了,只有前者質量的1/30到1/600,很不容易被發現。
“NASA Ame”研究中心的利索爾(Jack Lissauer)解釋說,以前科學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木星那樣的氣態大行星身上不是因為它們最常見,而是因為它們最容易被探測到,“這就好比你在夜里從遠處看路燈,你看到的最多的昆蟲是蛾子。其實可能有更多的小蠅在那里飛,但你看不到”。
方法 找“凌日”
太陽系外類似地球的行星都很小,發現它們的最好方法是“凌日法”:在它正好擋在觀察者和它的“母恒星”之間的時候,觀察它的“母恒星”亮度的微小變化,這樣就可以計算出這顆行星的大小和距離。
“開普勒”能同時看到10萬顆恒星,并每隔30分鐘測量一次它們的亮度。像地球那么大的行星正好擋在恒星和我們中間的概率大約是1/250,這樣假設這10萬顆恒星都和太陽一樣大,每一顆恒星都有一個類地行星,那么“開普勒”能發現大約465顆類地行星。
“開普勒”必須要發現3次恒星變暗,才能確認這確實是行星引起的。所以科學家們認為最先發現的可能是近軌道的大行星,因為它們的運行周期比較短。地球要一年圍繞太陽轉一圈,而如果恒星類似太陽的話,它所擁有的類似地球的行星也應當一年轉一圈,這樣至少需要3年才能確認一顆這樣的行星。
期待 是否尋得皆成功
開普勒望遠鏡預計耗資6億美元。在2006年1月,該計劃因NASA的財政預算縮減而被推遲;后來又因為財政預算被推遲,不得不修改設計以求省錢。2009年3月6日,在卡那維拉爾角空軍基地,開普勒望遠鏡被發射上天。
開普勒望遠鏡是人類對宇宙的第一次掃描。它不會發回哈勃望遠鏡那種特別漂亮的照片,而且它也不能直接探測到外星生命的存在,但它可以告訴我們是否存在著很多類似地球的行星——而這可能是外星生命存在的條件。
當然,誰也不能保證開普勒望遠鏡一定可以找到類地行星。NASA的科學家鮑魯基說:“啥也沒找到也是一種有趣的發現,這意味著我們在宇宙中是孤獨的。”
尋找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英語:extrasolar planet或exoplanet)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自上世紀90年代首次證實系外行星存在,截至2009年2月,人類已發現340個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