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年初朱時茂發表了對趙本山小品的個人見解引起輿論嘩然之后,歲末之際老茂的搭檔陳佩斯又“暗諷”趙本山小品價值判斷有問題。
陳佩斯不滿趙本山小品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以糟踐殘疾人和侮辱別人的生理、智力為樂趣,一是把騙、被騙當做可笑,把騙人成功當做勝利。
博愛先生對于陳佩斯(包括朱時茂)和趙本山的小品都很感興趣,個人覺得老趙的小品很多是百看不厭的,老陳(和老茂)的小品還達不到這個“境界”。
但是這不代表本人不贊成老陳提的問題——他的問題提得還是很準確和很尖銳的。
討論問題之前,博愛先生想先講一段昨天發生在我們這座城市的新聞:一老漢去一家大醫院看病,在做各種檢查時有一位自稱醫院保安的人幫助老人跑前跑后,讓老人以為遇到了活雷鋒。老人在做一項檢查時需要脫下外衣,“雷鋒”就主動接了過去。但轉眼間這個“雷鋒”就帶著老人的上衣消失了,而上衣里有老人用來看病的4000多元錢和醫保卡等(經查醫院并無此“保安”)。這既不是《賣拐》的故事,也不是《賣車》的情節,但它就發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如果您問問這位老人,他可能也看過趙本山的小品,也對那些騙人的人表示憤慨對被騙的人表示同情,并且不希望自己成為被騙的對象。但現實就這么殘酷,您一不留神就會被“大忽悠”給“忽悠”了,所以就此看來,趙本山的小品有認識社會的作用——不是他非要忽悠觀眾不可,而是現實生活中的“大忽悠”實在是太多了,即使您有“防忽悠熱線”也難以避免善良的人們落入騙子的圈套。
另外,像前幾些媒體報道的一個“小木匠”忽悠了兩地政府的事兒,難道他不是比“賣拐”和“賣車”里的“大忽悠”更能“忽悠”嗎?
您看,“大忽悠”是客觀存在,即使趙本山的小品不表現他們,他們也照忽悠不誤。而老趙在小品里把“大忽悠”的伎倆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老百姓在看了哈哈一笑之后可能多少會增加點兒免疫力,這有什么不好的呢?難道非得把我們的現實說得鶯歌燕舞粉飾一番才好嗎?
以糟踐殘疾人和侮辱別人的生理、智力為樂趣這一點,并非趙本山的小品所獨有,在一些小品和相聲里是大量存在的。遠的不說了,上周六CCTV的“周末喜相逢”節目,一個相聲就從頭至尾以精神病人為取笑的對象。其實精神病患者與其他病患一樣,他們中的一些人屬于“精神殘疾”,是值得我們同情而非取笑的,但這樣的作品在堂堂央視就堂而皇之地上演著,這可不是一個趙本山的問題吧?
如果我們再回想一下,讓宋丹丹得以婦孺皆知的那個小品《懶漢相親》,宋丹丹所扮演的,不也是一個智力有缺陷的人嗎?
還有一個問題是,趙本山只是一個表演者,小品的內容主要取決于劇本作者,而用哪個劇本則取決于導演——當然,趙本山如果認為劇本不合適他可以“罷演”,但有問題就“歸罪”于演員顯然也是不全面不客觀不理智甚至是不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