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人們會用一些標簽去歸類人群。比如不思進取、在家啃老的青年,就貼上“躺平”的標簽;父母進城打工,留在鄉村老家被奶奶或姥姥照顧的少年,就貼上“留守”的標簽。那么,作為獨立個體,他們能否撕下標簽,救贖自己呢?9月6日全國上映的電影《夏日旋律》,就探討了這個議題。
《夏日旋律》由深圳童心映畫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深圳炫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深圳大韻時空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深圳精典華章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張軍編劇,張軍、李科宏導演,曉雙、王鴻彬領銜主演。
影片聚焦于兩位主人公相遇后的一連串故事。一位是躺平青年馬厚,30歲出頭一事無成,整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打游戲,與社會嚴重脫節。另一位是小學生馬逗逗。他雖然生活在城市里,但父母都常年在新加坡工作,因此成為了都市里的“留守少年”。
這樣兩個被貼上標簽的人,因為一個奇妙的緣分而綁在了一起。馬逗逗想參加一個“中外交流”的比賽,如果晉級,就能前往新加坡,給爸媽一個驚喜。為此他開始練習雙截棍,希望能像電視里的周曉倫一樣厲害。
正在馬逗逗苦惱于自己水平的停滯不前,節目的形式單調時,他偶遇了長相與周曉倫極為相似的馬厚。馬逗逗想盡一切辦法,邀請馬厚與他一起練習并參賽。原本一心要過躺平人生的馬厚,也因為馬逗逗的“軟磨硬泡”,漸漸發生了改變。
本片采用了經典的劇作結構,讓躺平青年和留守少年相識、相知,從而最終實現雙向救贖。躺平和留守,都只是一種外在的標簽。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是由標簽決定的。只有勇于撕掉標簽,人才能真正長大。
馬厚在認識馬逗逗前沒有朋友,唯一能借宿的朋友后來也刪掉了他的微信。他因為游手好閑而被整個社會厭棄。從臺詞中可以聽得出,他從小到大都沒有得到過夸獎。他的童年是在父親的打罵中度過的。
馬逗逗雖然性格開朗,但在學校里也會被同學欺負、排擠。他們嘲笑他對贏得比賽的渴望,認為那是癡心妄想。即便有女同學關心他,也并不能關心到點子上。馬逗逗是一個有心結的孩子。這種心結不是靠物質供給和言語關心就能打開的。
當然了,馬厚和馬逗逗之間的磨合不可能一帆風順。主創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躺平”和“留守”兩大標簽,既準確地描繪了他們的心理狀態、行為特點,又給出了救贖之道
。
馬厚和馬逗逗之間,是一種互相影響,攜手向前的關系。他們成為了照耀彼此的光。雙截棍的練習,更成為了一條很好的紐帶,在兩人之間鑄就了羈絆。當他們機智地克服困難,跨過一道道坎,自信且默契地在人們面前耍起雙截棍,也就突破了困在人生路上的枷鎖。
撕掉標簽,救贖自己,收獲成長,9月6日唱響的《夏日旋律》,是與青年和少年有關的動人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