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州古城,又叫“江陵”,曾是大名鼎鼎的楚國郢都,千百年來,見證著歷史的變遷。20世紀80年代,出土于此的張家山漢簡為世人還原了怎樣的鮮活歷史?3月31日20:00檔,《簡牘探中華》第四期將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揭秘張家山漢簡里的中華故事。本期節目是繼里耶秦簡、云夢睡虎地秦簡之后,首度聚焦漢代簡牘,將引領觀眾一探“漢承秦制”格局下,西漢初年的治國理念和社會生活圖景。
首度聚焦漢代簡牘
全方位解讀“漢承秦制”
《簡牘探中華》前三期節目聚焦里耶秦簡和云夢睡虎地秦簡,從小切口入手講述秦代郡縣制下的小城故事以及龐大嚴明的律法系統,讓觀眾在文明交融與歷史演進的動態過程中,深切感受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第四期節目聚焦的張家山漢簡,共計2000余枚,包括中國首次出土的大規模漢代律令,將幫助觀眾進一步理解、認識“漢承秦制”的連續性和發展性。節目中,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均明、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博三位專家將結合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奏讞書》《漢律十六章》《功令》等原始記錄,深入淺出地解讀西漢初年在法律、政治、經濟制度等方面的法律條文,揭示其中的豐厚內涵與深遠意義。
長達4個多世紀的漢朝是繼秦之后,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重要時期。張家山漢簡的出土,讓我們讀懂了這個大一統王朝在初定天下時承襲秦制,對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正如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均明所說:“通過張家山漢簡,我們不僅能看到‘漢承秦制’,對比秦和漢的律法,也能看到漢初的制度設計,統治者施行寬刑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推動了社會進步。”
獨家發布王家嘴楚簡《樂譜》
演繹2000多年前的“古法養生操”
作為探析西漢初期社會百態的第一手資料,張家山漢簡中除了大量的法律類文獻,也有中國早期數學著作之一《算數書》,首次出土的醫學典籍《引書》《脈書》,相傳為伍子胥兵法的《蓋廬》等許多早已失傳的典籍。《算數書》被稱作“2000多年前的數學問題集”,書中不少生動有趣的算題側面體現出先民勞動生產的真實場景。節目訪談現場,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將借一道關于紡織效率的算題,帶觀眾感受中國古代數學的智慧精華。
你知道古人有哪些養生保健的方法嗎?“導引”是中國古代呼吸吐納、肢體運動、意念引導相結合的治療與養生術。本期節目中,專家將為觀眾詳細介紹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導引學專著典籍《引書》記載的“眼部導引療法”和“導引保健操”。同時,節目實景戲劇部分也將生動講解“導引保健操”的動作要領,傳遞“春產、夏長、秋收、冬藏”的長壽之道。
書寫在簡牘上的文字訴說著浩瀚歷史進程中的點滴細節,簡牘研究為后世探尋中華制度文明,以及實證中華5000年歷史搭建了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
從2019年至今,湖北省荊州市陸續出土大量戰國簡牘,這是近年來考古界的重大發現,簡牘的修復、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引發世界矚目。值得期待的是,荊州博物館館長王明欽將在《簡牘探中華》節目中,獨家發布關于這批戰國簡牘的最新研究成果。據王館長介紹,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王家嘴墓的楚墓中發現3200余枚戰國簡牘,其中160枚左右所記載的很可能是“戰國六經”之一《樂》經中的內容,如果最終被證實,將會為《樂》經的存在提供史料實證。這批暫時被命名為《樂譜》的簡牘,主要由天干和一部分簡潔符號組成,蘊含著豐富的節奏韻律,它們的出土使后世得以一探2000多年前禮樂文明的燦爛輝煌。
本期節目如何再現西漢初年從興起走向興盛的發展歷程?帶領觀眾回到“漢承秦制”格局下的歷史現場?3月31日,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20:00檔,《簡牘探中華》第四期邀你共同步入張家山漢簡里的故事場景,探尋簡牘中的文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