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大劇《南來北往》已于2月26日在央視八套落下帷幕。在20天的熱播過程中,觀眾跟隨著劉璋牧的鏡頭,在不同的人物角色和地域文化之間經歷了一場“時空之旅”,感受著改革開放以來祖國歲月變遷的時代脈搏。劇集雖然已經落幕,但故事仿佛繞梁余韻,令人久久難以忘懷。其中關于主角馬魁的犧牲和姚玉玲的結局,更是不少觀眾心中的“意難平”。27日,導演劉璋牧在個人微博發文,對兩個角色作出了自己的解讀,再度引發話題熱議。
觀眾“意難平” 劉璋牧發文解讀角色結局
從2月2日開播之日起,《南來北往》相繼創下了開播2.5601%峰值收視率、愛奇藝站內熱度9959等諸多收視佳績。臨近收官,《南來北往》的峰值收視率更是突破了4%,成為了2024開年當之無愧的熱劇之一。雖然劇已經播完了,但觀眾和網友們對《南來北往》的討論仍在繼續,其中既有對《南來北往》劇集質量的贊譽,也有對各個演員出色表現的肯定。不過最大的話題,仍然還是對故事最終結局的各種解讀和嘆惋。
其中最讓觀眾“意難平”的,無外乎馬魁的犧牲和姚玉玲的結局。面對種種討論,導演劉璋牧在《南來北往》收官的第二天,也在微博上對這兩個角色作出了自己的解讀。作為導演,劉璋牧在《南來北往》的創作過程中對各個角色的理解就十分深入。在他看來,馬魁的犧牲既是編劇高滿堂刻意為之的角色命運,也是一部電視劇作品中精神主旨的最好體現。
《南來北往》之所以在完播后仍然有這么高的討論度,角色的結局只是表象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觀眾在劇中所感受到的各種情緒積累,沒有得到一個所謂的合理的“出口”。在觀眾看來,馬魁這樣的好人就應該有“好報”;而姚玉玲“精致”至死才是最正確的歸宿。
但這樣的結局很難引起觀眾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編劇高滿堂在創作《南來北往》的過程中,曾經對一線干警做了大量的實際采訪。馬魁的犧牲既是符合一線干警真實狀態的現實寫照,也體現了所有警務工作人員奉獻自我、舍生取義的崇高精神。
“通過馬魁這一角色,將這份敬意與感動傳遞給觀眾,讓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并尊重這份神圣的職業,珍惜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劇中,馬魁未能與親人見最后一面,這既是劇情發展的需要,也是對現實中警察真實境遇的反映。這樣的設計旨在讓觀眾更深刻地體會到警察職業的艱辛與不易。”
姚玉玲的結局也同樣如此。如果說馬魁是對崇高精神的致敬,姚玉玲就是對平凡生活的鼓舞。關于她的結局,劇中最具情感張力的莫過于她與牛大力的偶遇重逢,經歷過了現實生活的重重打擊,姚玉玲并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挑起生活的重擔。這份堅韌與勇氣,正是對所有經歷過磨難但仍保持尊嚴與倔強的人們的贊美。正如劉璋牧在文中所說,“姚玉玲的淚水是對命運的抗爭與宣泄,她拾起煙花后的微笑則是對生活的堅持與熱愛。”
用角色為作品“添彩”,用作品為社會“賦能”
導演親自下場為結局做解讀,在以往很少出現。而劉璋牧之所以這么做,最大的原因也許是這兩個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來北往》的氣質:它是一部歌頌平凡的作品,里面的角色都是帶著缺點普通人,他們也會迷茫、會犯錯;但它同時又是一部展現傳奇的作品,無論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又或者是基層工作者數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獻,都需要通過角色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來映射。
所以馬魁的犧牲,不僅僅是簡單升華了這個人物和現實中的軍人、警察;姚玉玲的結局,也不單單是為了鼓舞正在經歷磨難的普通人。更重要的是,編劇高滿堂通過這兩個角色的結局,為《南來北往》整個故事注入了社會正能量價值觀的精神內核。
劉璋牧抓住了這一點,也憑借著細膩的角色理解,在拍攝過程中用鏡頭實現了編劇高滿堂對于人物的刻畫。不過在解讀文章的最后,劉璋牧還是透露出了對《南來北往》的幾分遺憾。但對于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來說,劉璋牧的遺憾更像是對于“完美”的嚴苛追求,帶著七分自我鞭策,也帶著三分人力所難及的境界追求。從入行開始,劉璋牧一直都是一個力求圓滿的人,這種精神貫徹到作品中,很容易就會被觀眾所感受到。
《南來北往》無疑是成功的,它第一次把乘警的故事搬上了熒屏。劇中既有小人物的生活日常,也能讓人一窺中國鐵路乃至全社會40年的變化發展,獨特的題材視角、豐富的情感表達、生動的角色塑造、緊湊的劇情節奏、濃郁的鄰里大院情、薪火相傳的師徒情以及深刻的社會價值體現,這些亮點共同構成了《南來北往》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南來北往》的成功離不開全體創作人員的付出。這份“付出”可以是精巧的故事創作,也可以是專業的演技和拍攝。對影視創作來說,各種技巧性內容的夸贊紛繁且精辟,但少有人提及他們創作這樣一部“振時代脈搏”作品背后,所展現出的家國社會責任感和影視創作使命感。這樣的精神和品質,恰恰是如今影視行業最為珍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