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郝蕾,幾乎沒有人能夠忽略她旺盛而豐滿的藝術生命。從小郝蕾就喜歡跳、唱歌、跳舞,在她從4歲的那年起,就在舞臺上展現出了出色的表演天賦,雖然起因偶然,但著實是充滿了勇氣與自信的“小孩姐”。
15歲時,她拍攝了第一部電影《青蘋果紅蘋果》,憑借對高中生的刻畫獲得了好評。隨后,她順利考入上海戲劇學院,開始了演藝生涯,并在熒幕上刻畫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角色。
大部分人認為科班演員的天賦,幾乎刻在了他們的基因里,但事實上,表演這件事和大多數行業一樣,需要專業,也需要真誠。
談及自己之前在上戲學習表演的經歷,郝蕾說她經常會去走街串巷的觀察人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海的咖啡館,和弄堂里曬太陽的老人。她在行走中發現生活的生趣,也為自己的表演累積靈感。
在競演類綜藝中言辭犀利的她,一度被很多觀眾評價為“很敢說”,但對郝蕾來說只是面對專業時的那一份實事求是。正因對行業的熱愛,所以才要真誠的說出來,這就是面對專業該有的態度。“任何的某一個行業,如果再沒有人對專業真誠了,還能對什么真誠?我希望看到中國電影更好,我也看希望看到有更多的好演員。”
生活中的郝蕾也在努力走近那個名為“郝蕾”的角色。當她脫下熒幕上的華服、褪去角色的光環,郝蕾便是那個在生活中尋求著平穩腳步的普通人。
她努力地將自己沉浸于日常的瑣碎之中,無論是把出差的酒店裝成家的模樣,還是喜歡烹飪吃著美食的模樣,或是在安靜的夜晚讀一本喜愛的書,揣摩角色內心世界的模樣。每一個瞬間,她都盡力感受并珍視,就像是對待演繹一個角色一樣,用心而真誠地去生活。
在節目的最后,她希望:"一切都安靜下來,去更坦然的、舒適的面對生活中每一件很細小的事",真正地安住當下,住進“自我之野”的生活里。
在最后一期《住進每一種生活》節目中,嘉賓郝蕾用真誠與愛去捕捉世界細微的變化,用對專業的認真達到表演的自由。自信又果敢的她在與賈樟柯導演的對話中,用熱忱與真摯的話語,點醒了每個曾因堅持專業而感到困惑的人,也為節目畫下了一個完整的句號。
從第一期賈樟柯與大鵬暢聊那些年在北京勇敢闖蕩的生活,到第二期看倪虹潔擺脫“討好型人格”選擇遵從內心的聲音,聽劉戀在主題曲“生生不息”唱出每個普通人的奮斗與堅守,學廉毅銳講述關于理想城市、配套改建過程里的“小知識”,再看許魏洲談及熱愛的事情就神采奕奕兩眼放光……
在《住進每一種生活》的過往節目中,我們從六位嘉賓的樣本里,看到了我們每個普通人生活中的影子:是初入社會時為了夢想不顧一切,卻在租房的那一刻被現實狠狠“收拾”;是剛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loft,就滿心歡喜的坐在地毯上享受傾灑而來溫暖的日光;是選擇珍惜當下的環境與居所,用欣賞的目光住進每一段的生活里……
欄目以“每一種生活都值得被看見”為內核,以極具賈式美學風格的鏡頭語言,在彼此思想交融與碰撞中,回溯每個人的成長選擇,引領觀眾走近不同人生,也成功贏得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
《住進每一種生活》告訴我們,在追逐夢想的路上,我們每個人可以和大鵬一樣充滿激情、勇敢闖蕩。面對“討好型人格”,我們可以像倪虹潔一樣與自我和解,遵從內心真正的想法;面對突如起來的焦慮別緊張,因為劉戀告訴我們“那往往是因為我們還有的選”。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廉毅銳式欣賞的目光,住進我們的每一段時間里;像許魏洲一樣,用每一種熱愛的事情塑造一個完整的自己;最后和郝蕾一樣,對待事業與專業,一如既往地選擇真誠、保持真實。
《住進每一種生活》節目熱播的背后,不僅反映出大眾對優質內容的需求,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對多元生活的認同,充分證明了優秀的人文作品能跨越年齡及圈層,直擊觀眾們的靈魂并引發思想與情感上的共鳴。
短短近兩個月的時光里,《住進每一種生活》陪伴我們度過了一段段美好的時光,不僅以生動紀實的內容超越了觀眾們的期待,同時也積極傳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觀眾們不僅見證了各種生活的多樣性,也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陪伴的力量,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滿足。
這份溫暖與陪伴,正是我愛我家始終堅守和倡導的核心理念。無論我們置身何地,不論是在現實生活中的線下相遇,還是在虛擬空間中的線上互動,我愛我家以“陪伴14億人住進每一種生活”為使命,將這份陪伴延續至每一個角落。
成立23年以來,我愛我家始終以“激發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城市關于家的更美好向往”為使命,立足用戶需求、幫助每個城市奮斗者都能找到歸屬感,陪伴他們更好地在城市奮斗成長。
回溯歷史,我愛我家已經成功地從一個單純的「房產交易中介者」轉型成為「幸福生活服務者」。然而,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更大的挑戰與機會也隨之出現。面對更多元化、更復雜的消費者需求,以及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熱切追求,我愛我家的全體經紀人將進一步承擔起「多元生活助力者」的角色。
從生活與居所的關系出發,透過嘉賓們成長與選擇的思考,引發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共振的思考,《住進每一種生活》節目致敬14億人的每一種生活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