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娛樂網訊 www.yule.com.cn 電影《我本是高山》根據張桂梅校長的真實事跡改編,講述了她以“教書救人”為己任,引領大山深處的女孩們熱烈生長、打破命運牢籠的動人故事。影片自點映后因為部分情節引發熱烈討論。事實上,每一部有熱度的影片與大眾見面后都會受到來自觀眾各式各樣的評價,每個人對影片的解讀和看法都可能不盡相同,而對于電影本身和創作者來說,有討論聲音并非是不好的現象,說明觀眾用真心在看待這部電影。
立意至上,經典角色煥發新光彩
《我本是高山》以張桂梅校長的真實故事為藍本,講述了她在建設女校過程中所經歷的艱辛歷程。張桂梅校長一直致力于為大山中的女孩提供更好的教育,讓沒有選擇權的大山女孩能夠擁有走出大山的選擇機會與底氣,這也是這部電影最為吸引人的地方。為了向張桂梅這樣的優秀教育家致敬,展現她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傳播她的燃燈精神和教育情懷,激勵更多的人關注山區的教育事業,是海清選擇出演張桂梅校長角色的初衷。在當下如此浮躁的環境中,通過用心的演繹和真誠的表達來為山區女孩發聲,不僅能讓觀眾通過電影了解這些山區女孩們的困境,也能把張桂梅老師的精神通過電影的方式傳遞出去,海清選擇出演張桂梅校長這一角色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我本是高山》的創作從籌備到制作歷經了三年多,海清在確認出演后也曾多次拜訪張桂梅。對于飾演張桂梅,海清覺得最大的難度在于如何去接近她的精神境界,“因為她的精神高度遙不可及”。毋庸置疑,這是海清嚴肅且充滿敬意的一次創作,她保持對表演的敬畏之心,拿出了十分的拼勁。為了讓觀眾能夠看到立體的、多面的張桂梅,也為了讓自己最終呈現出的角色更貼近人物本身,開拍前,海清在不打擾張桂梅校長生活和工作的提前下,進行了拜訪與對談,仔細觀察她的一舉一動。到正式拍攝時,海清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這一角色中,不僅注意到張桂梅校長用完眼鏡后將其放在桌上導致眼鏡腿部有磨損這一細節,而且為了讓自己的膚色看看起來更勻稱,在拍攝過程中經常獨自走到大太陽底下暴曬。這些貼近人物的努力,沒有捷徑,只能死磕。自始至終,海清希望的是能通過電影讓更多的人看到張校長的事跡、記住張校長堅韌、無我的精神,鼓勵到每一個曾在低谷時期的人,能夠突破自己的現實處境,成為更好的自己;對于獎項,海清更是直言“拿獎從來不是演戲的初衷”“角色的褒獎遠遠大于對個人的褒獎”,不留雜念、潛心創作角色是她一直以來所堅持的態度,在如今浮躁的社會看來,更是難能可貴的。
用心揣摩,匠心刻畫不斷突破自我
誠然,拋開電影的爭議,《我本是高山》創作出發點是好的,海清也的確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電影角色與海清本人極具反差,她剪去了長發,臉上也沒有往日的精致妝容,取而代之的是張校長的短發、黑框眼鏡和歷經滄桑的面容,高度還原的造型讓人仿佛看到了張桂梅校長本人,蹣跚的肢體動作和笨拙的扣藥細節恰到好處。除了在外形上的高度還原,海清對主人公內心的挖掘也極具感染力。她揣摩了張桂梅內斂嚴肅的性格,在訓話女學生的場景中,她嚴厲的表情和語氣恰如張桂梅本人。尤其是和山英之間的對手戲,從開始苦口婆心的勸說到逐漸嚴肅,從田里到工地,一次又一次竭盡所能拯救山英。而辦公室里為山英特地畫的身高線,更是張校長看似嚴厲的背后,對學生慈祥的凝望。海清的演繹化無形為有形,牽動著無數觀眾的內心。可以說,海清以飽滿的人物塑造為經,表演上層層遞進的情緒為緯,讓影片拉起了一張巨大的、頗具沖擊力的故事網。
正如片名所暗含的美好寄托,“我本是高山”代表著對人生道路的選擇,也代表著堅定的信仰追求。而海清認為對角色的褒獎是獲得觀眾的認可,因此,無論是小熒屏還是大銀幕,她都能夠沉下心來夯實自己的表演基礎,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