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黃河百姓——朱憲民攝影60年回顧展”展出作品150余幅,分為“風”“土”“人”“家”四個單元,是朱憲民先生迄今為止展出作品規模較大、作品類型較為全面的大型回顧展。朱憲民先生以高超的攝影技藝,提煉和萃取了大多數人身上最值得端詳的肖像和樣態,勤勞、溫良、質樸的品格映射和綻放在他們的臉上,在一幅幅畫面中得到強烈的呈現。這些作品既呈現出濃烈的人間煙火氣和質樸的生活底色,也突出表現了個體存在的顆粒性和鮮活的生命質感,達到凝練而純粹的藝術高度,體現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現的是普通人卻能典型化,內容最應被人記住卻最易被人忽略。這些作品呈現的狀態也具備攝影超現實主義的屬性:在這里又不在這里、是這一刻又不限于這一刻……它流露的是情感,折射的是人性;記錄的是過去,指向的是現在和未來。對于中國當代攝影藝術而言,這是一個用60年的攝影來反映黃河文化、切實體現深入生活和以人民為主體的文藝思想的展覽,意義不同尋常。
11月25日下午,伴隨“黃河百姓——朱憲民攝影60年回顧展”的啟幕,“以人民為主體去創作”學術研討會同時召開。李樹峰在致辭中表示,2023年是朱憲民先生八十壽辰,他在半個多世紀中聚焦百姓、歌頌人民,令人感佩。2023年也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與數字藝術研究所、《中國攝影家》雜志創立35周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作為藝術科研、藝術教育、藝術創作機構,作為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處設立單位,從黃河文化研究、以人民為主體去創作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三個思想維度出發,在中國美術館主辦“黃河百姓——朱憲民攝影60年回顧展”,攝影與數字藝術研究所組織學術力量梳理其創作理念和方法,是我們的榮譽,也是我們的責任。鐘維興、李楠、林路、成功、陳瑾、宋靖,許華飛、柴選、楊莉莉、唐東平、趙炎分別進行了主題發言。研討會由《中國攝影家》雜志社社長兼主編陽麗君主持。
朱憲民先生,1943年出生于范縣(今屬河南),是中國當代紀實攝影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1963年考入吉林省戲曲藝術學校舞美攝影專業,1963至1968年由學校保送長春電影制片廠實踐攝影專業,1968年任《吉林畫報》攝影記者,1978至1988年任《中國攝影》雜志編輯。1988年調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組建攝影與數字藝術研究所(原稱“攝影藝術研究室”)并出任任所長,創辦《中國攝影家》雜志社,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歷任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六屆、第七屆副主席,文化和旅游部攝影專業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名譽主席。
本次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協辦,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與數字藝術研究所、《中國攝影家》雜志社承辦,李樹峰、朱天霓擔任策展人。
此次展覽的作品,朱憲民先生均無償捐贈給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周慶富院長為其頒發收藏證書并致辭。
“真理之眼,永遠向著生活。”這是世界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給朱憲民先生的贈言,此言道出了生活影像通過審美之眼而顯現的認知價值。朱憲民先生作品因內容的客觀性、現場性和故事性能與不同國度和地域的觀眾形成思想對接,能與不同時代百姓的生活狀態形成連續,因而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開幕式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生院院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主席李樹峰主持。
朱憲民
吳為山講話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朱憲民先生始終將鏡頭對準從青海三江源到東營黃河入海口普通百姓的生產和生活狀態。60余年來,朱憲民先生滿懷赤子之情,以平等而熱愛的目光,一直把鏡頭對準百分之八十五的大多數人。他的拍攝地域跨度大、時間跨度久,在大跨度的時空中構建了中國百姓的全景畫和交響曲,凸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升華了中國特色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當代中國紀實攝影提供了優秀范本。
李舸講話
李樹峰主持開幕式
周慶富為朱憲民(左)頒發收藏證書
王蒙講話并宣布影展開幕
出席攝影展開幕式和學術研討會的還有原文化部部長、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王蒙,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負責人周慶富,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專職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鄭更生,中國攝影家協會黨組成員、秘書長居楊,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主席團李樹峰等成員,中國攝影家協會各部門負責人,及中國藝術研究院各部門專家。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