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請您介紹一下為什么資陽文旅集團會投資參與《我們的名字》這部影片呢?
A:四川與重慶兩地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經濟相通,資陽是成都和重慶唯一一個直線連接的城市,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引領下,資陽市和重慶各區縣的交流合作正不斷深化。資陽文旅集團作為資陽市屬國有企業,正以此為契機,圍繞文化旅游、教育體育、醫療康養主責主業,努力尋求和重慶企業開展戰略合作。本次與重慶出版集團聯合出品電影《我們的名字》,就是我們邁出的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關鍵一步。
(圖為資陽文旅集團傅俊杰先生)
Q2:您從事十余年的文旅行業,您有哪些經驗方便介紹一下?
A:文旅項目有6個經驗可以分享一下:
1:持續保鮮的項目才能讓本地人常來。越來越多游客將目光投向本地游時,本地游更需要讓“家里人”感受到“熟悉的地方也有新風景”。
2:需要一個吸引外地人必來的理由。差異化的發展模式將在未來成為“文旅贏家”,也是吸引游客的最佳利器,現有大流量的景區普遍具有便利的交通、成熟的配套設施、豐富的場景體驗活動等多重優勢,因此新建項目不僅僅需要核心競爭力,也需要差異化競爭力,在行業方面做到同行無法解決的痛點,憑借相對突出的細節優勢,吸引外地人過來旅游。
3:分享經濟下的口碑營銷。傳統的消費者行為是AISAS模式,即從引起注意 (Attention)、產生興趣(Interest)到主動搜索(Search)、采取行動(Action)以及進行分享(Share)來完成整個過程。而在抖音、微博、小紅書等盛行的自媒體情境下,消費者行為模式發展成為SIPS模式,即引起共鳴(Sympathize)、進行確認(Identity)、參與互動(Participate)以及分享和傳播(Share and Spread)。在這一模式下,“共鳴”成為整個消費者行為的起點,而這種共鳴一方面來自于對這個文旅項目的認同,另一方面來自于可信任的傳播者(即KOL),在這一模式下,對于文旅項目,依然是口碑為王,口碑就是把體驗做到超出用戶的預期。我們看到優質、超預期的體驗是當下文旅項目破局的關鍵,也是推動文旅項目增長的第一推動力。
4:講好故事的主線和支線才能珠聯璧合。用什么理念講故事?動情、動意、入腦、入心,首先我們自己要有感情,要有認同,要有創新,要有一套很完整很系統的心理學理念,才能做到讓游客入腦、讓游客入心,這樣才能讓游客記得住,才能感受得到。講好文旅故事,不要理念先行,要游客先行,要契合人性,要直擊人心,這樣才能把我們的故事真正講好,故事講好了,好的口碑自然有了。
5:文創產品是文化符號的延續。文創產品的主流消費人群是Z時代(1995年至2009年間出生的人),Z時代的消費者,更加看重文創產品的個性和特色,更加注重文創產品帶來的情感與精神體驗,對于“喜新厭舊”的Z時代消費者而言,“顏值即正義”的文創產品如果不“潮”不“酷”,寧可不買。
6:文旅營銷方面的關鍵點。用年輕人喜歡的語言和場景,講好文旅品牌故事;結合數字前沿科技,打造更有新意的營銷玩法;建立好私域流量,沉淀目的地的專屬粉絲群。
Q3:您現任職于資陽文旅集團,請您介紹一下資陽文旅集團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方面有什么舉措嗎?
A:資陽文旅集團認真貫徹落實資陽市委五屆六次全會精神,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著力打造成都都市圈近郊游目的地,一是圍繞資陽方特項目,開發“方特+”線路,拓展二次消費;二是依托川音美術學院的優勢,參與打造美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帶工作;三是參與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其中安岳數字展示中心項目是我集團當前文旅工作的重點,同時也是資陽市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文旅項目,該項目以安岳石刻文化為主題,與現代數字技術相結合,打造具有地方歷史和文化特色的全新文旅消費場景。同時也將通過該項目對安岳石刻文化進行提煉,構建地區文旅形象IP,該IP將作為未來資陽文旅城市IP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我集團以“小資”卡通形象圖庫系統為引領,構建起資陽文旅集團形象IP矩陣,為今后的文旅項目及產品賦能。
Q4:做文旅IP時,您注重的方向是什么?
A:首先,文旅IP是時代所需,無IP不文旅,文旅IP的建立需要專業的團隊,展開體系化的運維,從文化挖掘到IP市場營銷,從授權鏈路到供應鏈搭建,都需要完整體系;其次,隨著文旅產業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由流量經濟轉向IP經濟發展,度假旅行不再是簡單的“景區+酒店”,借助IP概念研發的動畫IP+親子游、影視IP+特色文旅小鎮旅游、體育IP+戶外運動等新的創意模式不斷出現,具有IP情感附加值的文旅體驗愈加成為游客的首選。
Q4:對于后疫情時代,您如何看待文旅產業的發展前景?
A:三年疫情對文旅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主要體現在疫情期間游客總量和消費總額大幅度下滑及行業內部經營主體的大量清出。基于此我認為在后疫情時代文旅產業的發展主要有三個大的變化,一是短期內文旅消費人次的快速回升,特色文旅消費場景的構建應是首位工作;二是疫情使得人們更加關注更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IP+”和“文化+”的旅游產品應將成為產品打造的主要發力點;三是市場競爭從“量”到“質”的轉變,必然會使得文旅產品更加突出高品質、新創意,文旅經營主體的自身綜合能力將受到巨大的考驗。
Q5:后疫情時代的文旅行業如何發揮產學研結合的作用?
A:在可預見的未來,文旅行業的前景極其廣闊,文旅行業作為服務消費中的典型板塊,理應扮演起后疫情時代引領消費的主力軍。 一方面,文旅產業中的核心問題是“人與人的關系”,因為文旅業是真正以人為中心的產業,國內旅游業發展至此,依舊存在著“只見物不見人”的現象,有些企業或管理機構在做旅游規劃時,想的都是如何利用好實物型資源,而缺乏對服務運營的關注。但現在國內文旅業中涌現出一批創新型企業,他們主要依靠的不是實物型資源,而是依靠服務、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軟性方面去感動游客和消費者,不斷圈粉,形成穩定的客戶群體。 另一方面,現狀看來,我們距離以人為中心的產業還有很大差距,需要產學研共同合作,盡快推動行業發展。作為應用型學科,旅游研究比較獨特,往往理論是相對滯后的,需要實踐先行、產學研共同合作,但同時理論也將會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和規律,提出新的發展理念作為文旅項目提檔升級的重要抓手。
Q6:文旅行業的瓶頸和痛點怎么解決?
A:一是基礎設施問題:目的地很少在城市中心,因此道路、水系、植被、環境、管網、水電氣基站等等,文旅企業需要承擔較高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
二是公益性項目問題:文旅目的地公益性項目如博物館、藝術中心、劇院、游客服務中心等投入大產出小,而且公益性項目運營績效偏低。但是,這些公益性項目同時也是目的地精神氣質的呈現,如果沒有這些,文旅目的地就會過度商業化。
三是OTA平臺問題:部分業態過度依賴第三方電商平臺,容易在經營中喪失主動權。
四是“游客、服務者、場景”滿意度問題:比如說,游客不受重視,體驗與付出不成正比;一線服務者榮譽感較差,并其收入基本上處于社會最低端;場景體驗感低下,缺乏美感,而且各場景之間信息孤島嚴重,文旅目的地各品牌各業態之間數據不共享。
我希望未來能通過大數據等信息手段實現精準服務,這將對文旅行業產生重要作用,尤其通過地理區位計算技術可獲得景區資源稟賦、自然資源、投資競爭力、交通、氣候、游玩玩法推薦等數據,從而為廣大游客和消費者提供精準服務。
Q7:在您今后的職業發展中,您有哪些期望?
A:泛文旅職業生涯的15年里,做過高爾夫世界級比賽,做過周杰倫等頂級藝人演唱會,做過電競俱樂部代表中國在亞運會上拿過金牌,也做過世界大運公園的整體運營,現在做有益于資陽未來十年的文旅項目,我認為,對未來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獻給現在,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心之所想既是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