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鼎魂》講述了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潘達于先生守護國寶的事跡。從歷史到戲曲,從戲曲到銀幕,這個地道的“蘇州故事”能如此活靈活現、動人心弦,離不開主演王芳演員和張唐兵老師的用心表演。兩位演員載譽“戲壇”,王芳老師曾獲第十二屆、第二十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第十二屆“文華表演獎”、第二十四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等多項國內外榮譽;張唐兵老師則獲第二十四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配角獎”榜首、第五屆中國昆劇藝術節優秀表演獎、第一、三、五屆中國江蘇省戲劇節優秀表演獎。《國鼎魂》幸得兩位經驗豐富的蘇劇藝術家,護寶愛國的故事方能穿越時間,葆有不朽的魂靈。
藝術形式的更迭猶如大浪淘沙,但真正富有價值的作品將永被銘記、永被需要。人們對精品文化的呼喚和期盼,能在《國鼎魂》的路演過程中得到印照和證實。自九月七日以來,《國鼎魂》攜影片和主創人員走過五座城市:西安、南京、合肥、杭州和上海,在放映和映后交流中,不難看到兩種氣氛的彌漫:作為華夏兒女,觀眾對故事傳達的價值觀和人物經歷感同身受;作為戲迷和影迷,大家推崇和激賞影片的表演及整體藝術呈現。一種關于戲曲電影的良性循環正在悄然出現,也帶動著讓戲曲藝術輻射更多人群的可能。
《國鼎魂》的路演之旅遵從寶鼎真實的移動軌跡,在陜西出土現世,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供世人瞻仰。五座城市的放映讓當地觀眾一品蘇劇電影的魅力,而映后交流,更成為大家了解傳統藝術、了解影片臺前幕后的窗口。
在映后中,王芳老師首先為觀眾介紹了蘇劇和昆劇的發展淵源。雖然根源相近,但蘇劇和昆曲的咬字、斷句和腔調各有千秋,但兩者都有悠久歷史,其傳承之路都曾遭坎坷。上個世紀,蘇劇和昆劇的發展一度低迷,但兩者無法磨滅的、強大的藝術內核,還是讓它們得以踏步前行;新世紀后,昆劇獲評聯合國“非遺”稱號,自此蘇昆二劇迎來復興。2017年,蘇州市蘇劇團正式成立,隨后如火如荼地開始排演《國鼎魂》。從在歷史中面目模糊,到《國鼎魂》舞臺劇榮獲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不難看出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蘇劇大有可為。
戲曲表演和電影表演的區別,是《國鼎魂》影片藝術呈現的關鍵之處。許多觀眾都好奇兩位老師如何適應藝術形式的變化,他們也一一作出了回應。不同于舞臺表演較為固定的角度,電影鏡頭多角度捕捉角色的表情,于是演員們調整了面部和軀體表演的方式。影片拍攝現場酷熱難耐,為了呈現最為精致的扮相和畫面效果,王芳老師花九個小時畫上頗為厚重的妝容,只為更加貼近潘達于先生當時的氣度和情態;張唐兵老師也同樣認真嚴謹,拍攝時汗水濕透了三身衣裳。
除了對表演極為專業的態度,兩位主演對角色心態和精神世界的理解尤為深刻,這讓他們抓住了這個故事的靈魂。部分觀眾提問,為何潘祖念要將無價之寶交給與自己并無血緣關系的兒媳?為何潘達于先生能夠在經歷家破人亡之后,還能堅守本心,用一輩子的時間守護國寶?張唐兵老師認為,他對角色的把握,核心在于讀透“貴潘”的家訓——“一雙寶鼎,勝過性命;人在鼎在,天地見證”。潘家深諳鼎的重要性。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已成為全家人不可磨滅的信念,這個信念自然傳遞給了潘達于。對潘祖念來說,將文物托付給潘達于實屬艱難之舉,但這個一生之托是否正確,歷史已經給出了擲地有聲的答案。
在影片藝術性之外,《國鼎魂》的制片人陳祺皞也從市場和受眾的角度做了分享。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優秀戲曲電影上映并獲得不俗市場反饋,在這樣的浪潮中,又有政策對傳統文化的大力支持,《國鼎魂》的出現,也一定能夠帶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走近”戲曲藝術。就路演來看,影片的幾場放映已經吸引了不同年齡圈層的受眾,既有老年人與中年人,也有年輕的戲曲愛好者。主創們臺前幕后的辛苦付出,都潛移默化地豐富了對《國鼎魂》的欣賞角度和理解層次。
作為一部戲曲電影,映后交流總少不了演員的“驚艷開嗓”。《明月幾時有》、《思凡》等經典唱段,老師們信手拈來,溫婉細膩的唱腔瞬間博得滿堂彩。在合肥站,王芳老師和現場影迷“同臺表演”,此般近距離互動溫暖、真誠、動人,整個路演活動因此意義升華。或許是因為常年受中國古典藝術的熏陶,藝術家們談吐謙和、平易近人,讓到場影迷如沐春風,更讓大家由衷感受到他們對藝術本身的熱愛和追求。傳奇的故事,優秀的演員,《國鼎魂》不亞于一次傳統文化的洗禮,為匆匆忙忙的世俗心靈洗濯除塵。
隨著《國鼎魂》上海放映拉下帷幕,影片的五場路演活動就此圓滿結束,但《國鼎魂》的故事仍在延續。影片將于年內院線上映,亟待更多華夏兒女了解這段愛家愛國、守護國寶的真實歷史,在故事里體味重禮崇文、守護文脈的家國情懷。《國鼎魂》成功展現了戲曲與電影的藝術結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更易理解的方式加以呈現,從而讓傳統文化的魅力觸達更多人群,讓”中國故事“的內涵走入更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