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吾鄉,“新老村民”共建理想家園
在鐵牛村的村道上,不時有操著外地口音的人在其中散步,他們并非游客,而是在當地扎根多年的“新村民”。過去幾年間,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跨越“7890”四個代際的青年們不斷向鐵牛村匯聚,與當地村民共同建設鄉村。是什么吸引著“新村民”留在鐵牛村,他們又是怎樣與“老村民”一起參與鄉村振興?帶著這些問題,本期節目主持人撒貝寧將攜手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阿來、歌手鳳凰傳奇前往鐵牛村一探究竟。
郁郁蔥蔥的果林、波光瀲滟的魚塘、白墻黛瓦的院落,構成了鐵牛村特色鮮明的川西林盤。2012年,鐵牛村從最根本的農業出發,系統地考慮生態環境發展,出臺“發展鄉村旅游規劃院落布局線路”,一張張手繪的規劃圖,暢想著未來鄉村的模樣。圍繞著“老村民回家、新村民回流、城市游客回歸”的“三回理念”,鐵牛村打造一批農場式、樂園式、莊園式的項目,創造生態、生產、生活、生命的融合之美。如今,鐵牛村已成為成都市建設公園城市的一個鄉村示范點。
畢業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80后”青年何孝成是“老村民回家”的代表之一。一次回家探親,讓他目睹了鐵牛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下定決心返鄉創業。村里的“發展鄉村旅游規劃院落布局線路”手冊,何孝成收藏至今,“10年了,老百姓的收入實打實提高了”。依照規劃,鐵牛村大力發展獼猴桃、果凍橙、丑橘等有機農業,一年中有10個月,“都有鮮果在樹上”。本周的“山水之旅”,嘉賓們將跟隨何孝成走進果園,通過施用有機肥、修剪獼猴桃枝葉、采摘果凍橙,全方位感受生態有機農業。“山水小分隊”能否順利完成600斤果凍橙的采摘目標?又是怎樣的采摘工具令曾毅贊嘆“很有創意”?
走進鐵牛村的丑美生活館,由“新村民”“老村民”頭像組成無限循環符號的“人才墻”格外醒目,其中50余位“新村民”按照專業分成了金融投資、運營管理、規劃設計、教育公益、文化藝術、創意設計、生態農業7個板塊,他們用自己的專業所長建設鐵牛村。設計公共空間、創辦《丑美村報》、廢物利用改造……鄉村和城市、不同代際的審美在鐵牛村交融碰撞,尋找共鳴。時值村里的“低碳生活周”,嘉賓們將來到丑美生活館,跟隨“新村民”了解鄉村低碳的生活方式,由廢棄漁網做成的毛絨帽、28個瓶子制成的尼龍衛衣令“山水小分隊”大開眼界,隨后,他們還將挑戰用可回收垃圾造紙、制作“點亮星星瓶”,體驗不一樣的鄉村田園生活。
橘樹枝頭鼓出幼果,魚塘里云影徘徊,新老村民共創理想家園……一幅鄉村美學的寫意畫,就在眼前,撒貝寧動容道:“這就是中國自古以來,人們最向往的鄉村生活。”
走進海南省海拔最高村落,王雷學習種植山蘭稻
驕陽似火、椰風海韻,是許多人對于海南的第一印象。然而,走進什寒村,目光所及卻是浮云縹緲、山靄蒼蒼,宛如人間仙境。坐落在黎母山和鸚哥嶺之間的高山盆地中的什寒村,海拔800米左右,森林茂密,溪流纏繞,村落在云霧中若隱若現,因此有著“天上廣寒,地上什寒”的美譽。本期節目,由主持人王嘉寧、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中央戲劇學院舞劇系主任沈培藝、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王雷組成的“山水小分隊”,將走進什寒村,感受不一樣的海南風情。
什寒村是黎族、苗族的聚居地,依托自然風光、民族文化等獨特優勢,當地村民探索出農旅結合的新路子。2012年,“90后”退伍軍人李歐返鄉創業,他發現,村里的游客僅在白天逗留,幾乎沒有留宿的計劃。于是,李歐與村里年輕人共同成立了青年合作社,圍繞黎苗文化,陸續開發出特色民宿、房車露營、徒步等新興旅游產品,經過近10年的發展,什寒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村”,這令王嘉寧感慨:“年輕人的思維讓村子里處處彰顯蓬勃的生機活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的什寒村,吸引五湖四海人才不斷集聚。村民鐘治軍來自河南省周口市,隨“戰友”李歐到什寒村創業定居已有10年,眼下,他正在什寒村從事有機農業。海南瓊中的山蘭稻種植歷史悠久,過去村民以栽培旱稻為主,產量低,收益小。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什寒村開始深耕水稻種植,鐘治軍自豪地介紹道:“我們采用新技術之后,種的都是有機綠色的大米,目前,一畝地大概是800斤的產量。”本期節目,嘉賓們將在鐘治軍的帶領下,進行水稻插秧作業,村民口中的“三插三不插”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讓王雷感慨“插秧也是一種幸福的體驗”?
在什寒村,像鐘治軍這樣的“新村民”還有很多。近年來,為了留住來海南過冬度假的“候鳥人才”,當地出臺了大量相關政策,以人才之力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頭活水”。在潘魯生看來,什寒村是人才振興的典型代表,“鄉村振興最需要的就是‘人氣’,能把外來人才和當地人才有機結合起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
匯聚天下英才,釋放鄉土活力。12月24日(周六)20:00檔,讓我們隨CCTV-1《山水間的家》,感受鄉村發展新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