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世界電影產業大會(The World Film Industry Conference)在洛杉磯 LOEWS 酒店,舉辦全球電影制片人高峰論壇。多位活躍在中美多年的制片人暢談他們對中美關系、疫情和流媒體發展對電影未來的影響。
中國導演胡雪樺(Sherwood Hu)主持了此次論壇,參與者包括奧斯卡入圍電影《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制片人Bill Mechanic、制作過200多部合拍片的Omar Kaczmarczyk、同樣對合拍片有著豐富經驗的好萊塢制片人Fredric Golchan和多次格萊美獎獲獎音樂人Gordon Williams。
對于未來的中美合拍前景,制片人們目前也都各自認為阻礙很大,但依然在尋求機會。Fredric Golchan表示,想要找到一個滿足中美雙方市場的題材真的很難。最近他籌備的一部電影是關于第一位華裔好萊塢女星黃柳霜(Anna May Wong)的,講述了當年這位華裔演員如何打破各種局限和偏見,在好萊塢獲得一席之地。他認為這個故事會獲得中美觀眾的喜歡,預計很快在美國開拍,當然會考慮中國市場的要求,爭取能在中國上映。
美國制片人Bill Mechanic則分享了他近期的合拍片遭遇。他本來在籌拍一部關于1960年代華裔移民在加州修鐵路的電影,主要探討種族沖突和階級沖突,都已經籌備好在澳洲和中國拍攝,但因為疫情關系被擱置。之后又因為僵化的中美關系,投資方認為本片在中國上映可能性小,對美國市場吸引力也不大,于是目前處于雪藏狀態。Bill諷刺地說:“這部電影本來名字就叫“割裂”,指的是文化和種族的割裂和隔閡,現在真的因此而無法拍攝了。”
但是,他并沒有完全放棄中國市場。他說:“過去在好萊塢的經驗告訴我,做制片人真的不是容易的事,很多電影要醞釀十年甚至更久,有的階段大家都不感興趣、認為不可能的題材,在之后卻突然受歡迎起來。比如幾十年前,大家都沒興趣拍漫畫改編電影,而如今漫畫改電影卻是最紅的。”所以他認為只要有熱情,等待是制片人最常遇到的挑戰。
談到對流媒體的發展,與會者之間有不同的觀點,剛好代表了目前好萊塢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制片人Omar Kaczmarczyk認為,院線電影日趨衰落是必然,如果合拍片找不到投資和片廠應該靈活一些,尋求流媒體發行渠道,而不僅僅依靠傳統的發行模式。他認為流媒體已經改變了人們的觀影習慣,作為電影人,應該考慮到如何才能讓自己的作品被觀眾看到。Netflix的訂閱戶數量足以證明,流媒體可接觸到更多觀眾。
Bill Mechanic則依然對院線發行有信心,認為流媒體平臺雖然制作的內容多,但是質量難以保證,且因為內容太多,很多非知名導演或演員的作品很可能被“埋沒”在其中,觀眾都找不到,等于是可以放上貨架,但卻不一定會被人看到。
胡雪樺也認為,一些電影在影院看與在家里觀看還是區別很大,即使不能否認流媒體確實帶來了觀影變革,但依然希望影院可以繼續存在,讓觀眾保持多樣的選擇。他表示,中國的電影票房今年相比疫情前縮水近一半,很多影院關閉,也許12月16日上映的《阿凡達2》可以給影市一個強心劑,救救一些影院大從業者。Omar也表示,在如今電影寒冬季,其實作品是否成功要傳達的精神和主題尤為重要,只要是讓觀眾感受到真誠的內容,就不會被淹沒和淘汰。
面對觀眾提出的如何平衡電影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問題,這些資深制片人都誠懇表示,其實藝術與商業不能分割。好的藝術品一定要可以賺錢,也是費錢的。Bill Mechanic表示,像《泰坦尼克號》當年耗資巨大,沒有人理解這樣的電影怎么賺錢,但現在看來一切都值得。《泰坦尼克號》和《阿凡達》都屬于商業與藝術雙贏的典型,到在制作時也都是最費時費錢的。而且他們提出在電影發展的初期就要考慮它是否可以有市場,被更多人看到,如何宣傳。電影的制作過程和宣發過程可以彼此互助,互相啟發,而不是單獨分離的。
首屆世界電影產業大會本周在洛杉磯圣塔莫妮卡舉辦,吸引了各國電影人參與,成為后疫情時代亞洲與世界娛樂產業對話的新機遇,以振興因疫情遭受重創的全球文化產業。
為期兩天的大會包括開閉幕式、全球電影學院院長論壇、全球電影制片人高峰論壇、第六屆中美文化產業峰會、首屆澳淶塢五大洲電影節“金莉花獎”揭曉發布會、世界電影產業協會成立等多項內容。
世界電影產業大會由澳淶塢電影工作者協會和Lansion Media USA共同主辦,美華友好協會協辦,澳淶一品戰略支持。今年的大會主題為“從好萊塢到澳淶塢,跨越太平洋對話”,力求在后疫情時代為全球電影產業尋找復蘇之路,并促進世界電影交流合作。本次會議匯集了來自全球的近300名電影精英和專家,還有200多名參會嘉賓。他們都秉持著影人精神,致力于改善世界狀況。據悉,18國領袖峰會和原本在澳門同步舉辦的世界電影節主席論壇、全球市長論壇等因為疫情,推遲到了明年3月30-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