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第七期將于11月13日(周日)晚8點檔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節目以“詩畫合璧”的獨特視角打破了不同藝術形態的鑒賞界限,用更為生動浪漫的方式傳遞跨越時間長河流傳至今的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詩畫中國》以“詩畫合璧”的創新形式推出諸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通過一幅幅經典繪畫作品的創新演繹,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弘揚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本期《詩畫中國》將繼續以新時代的創新表達,展演《清人畫胤禛耕織圖》冊、《竹林撥阮圖》頁、《黃鶴樓圖》軸、《東莊圖》冊、《湘君湘夫人圖》軸、《寒駝殘雪圖》軸、《天山積雪圖》軸七幅傳世畫作,帶領觀眾感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生命的思考,品味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積淀。
鳳凰傳奇歌唱耕織生活,雙人舞跳“活”屈原筆下詩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有著幾千年農耕歷史的中國人,對土地懷有熾烈的情感,無數詩畫佳作也記錄著中華兒女對土地深沉的熱愛。開卷人鳳凰傳奇帶來的《清人畫胤禛耕織圖》冊便描繪了人們耕田犁地、播種插秧、采桑育蠶、剪裁成衣等場景,小小的46開畫頁濃縮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本期節目中,鳳凰傳奇將置身金燦燦的稻田中,用歌聲描繪出一幅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畫卷。農業文明生生不息,我們對土地的熱愛、對勞動的尊崇始終如一,今天在中國這片沃土上,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正描繪著新時代的“耕織圖”,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讓古老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互為姊妹篇,分別用湘君和湘夫人的語調,描繪出馳神遙望,祈之不來,盼而不見的惆悵心情。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作為開卷人帶來的《湘君湘夫人圖》軸,便是明代畫家文徵明根據屈原詩中的“湘君”和“湘夫人”所作。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演員王念慈和中國歌劇舞劇院舞蹈演員李祎然分飾湘君和湘夫人,為觀眾帶來一支雙人舞蹈,將飄飄凌云的女神形象詮釋得淋漓盡致。據婁瑋介紹,《湘君湘夫人圖》軸的“高古”,重在表現古人的審美意趣,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文徵明學仿趙孟頫的筆意,上追顧愷之,設色上師法錢選,更突出了畫作的古意。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黃鶴樓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稱,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在黃鶴樓留下了諸多千古名篇,明代畫家安正文也用高超的界畫技法,描繪了黃鶴樓氣勢恢宏的身影。開卷人任賢齊將回到故鄉武漢,用歌聲入畫《黃鶴樓圖》軸,唱出黃鶴樓的雄偉氣勢和對故鄉的眷戀。站在古人為我們搭起的一層又一層的“文化樓閣”上,處于新時代的我們必將書寫出新的輝煌。
穿越古今畫游《東莊圖》冊,獨角戲還原天山雪中行
“掩抑復凄清,非琴不是箏。”白居易的《和令狐仆射小飲聽阮咸》描述了阮的動聽樂聲,令人產生無限遐想。中阮演奏家馮滿天與演員吳京安作為開卷人將共同帶來南宋畫作《竹林撥阮圖》頁,二人攜手演員梁國棟,以戲劇表演的形式還原畫中場景。同時該表演還創新地融入現代演奏,古今相和,仿佛進行了一場穿越千百年的音樂對話。此番古調新彈,不僅讓大眾感受到了阮這一民族樂器的獨特音樂魅力,更賦予了傳統文化鮮活的生命力。
“東莊水木有清輝,地靜人閑與世違。”明代沈周的《東莊圖》冊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了東莊園林的幽靜淡雅與俊逸靈動。開卷人李洪濤、曹駿共同入畫《東莊圖》冊,用戲劇表演的形式帶領觀眾“畫游東莊”,對話古今。東莊園林已不復存在,而原址就在今天的蘇州大學本部校內。畫中所繪的“耕息軒”是古人耕讀之所,而如今學子們早已能在大學學府中讀書學習。在過去與現在的時空對比與交流中,我們將感受到古往今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天山雪云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清代畫家華嵒的《寒駝殘雪圖》軸與《天山積雪圖》軸,描繪了一位紅衣旅人與一匹駱駝跋涉天山的場景。開卷人畢彥君將用一出意蘊無窮的獨角戲,還原兩幅畫作中的場景和人物心境。表演中,岑參的《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始終貫穿其中。正如詩中所寫“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詩與畫雖描繪了天山雪嶺的嚴寒和行旅的孤寂與辛苦,但更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如青松一般敢于傲雪迎風的不屈意志。
本周日晚8點檔,繼續收看央視綜合頻道《詩畫中國》,品味詩詞畫作,感受中華文化、中華美學、中華精神跨越時空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