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的方式祭奠是最長久的祭奠,寫在書中的感激是至誠之感激。”
10月7日晚,由中國移動咪咕、東方衛視、南方周末聯合出品的原創人文書信體節目《我相信》迎來第十期的收官之作。在最后一期節目中,主線嘉賓著名作家梁曉聲分享的這段感悟,與《我相信》全期節目的主旨不謀而合——以書信文字為體,以精神信念為骨,“我手寫我心”,塑時代信念群像,溯民族信念譜系。
同期節目中,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主任設計師賀中琴擔任寫信人致信梁曉聲,兩人雖處于不同的專業領域,但他們殊途同歸,分別在文藝事業和科研事業中身體力行地傳承、堅守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兩人的信念在節目現場交織、升華,成為《我相信》全期節目的完美落幕。
全平臺口碑熱度雙贏,激起萬千聲浪
《我相信》節目同步播出于咪咕視頻及東方衛視,在周五晚上的綜藝大戰中殺出一條熱播之路,站外全網視頻播放量突破一億。同時,以節目嘉賓手寫信和回憶為基礎影視化還原的視頻片段、節目精彩訪談等視頻片段播放量達到2618萬。來自文學、藝術、體育等領域的嘉賓講述了不同的人生故事,傳遞了獨特的精神信仰,引發社會強烈共鳴,眾多觀眾網友爭相點贊、討論,節目全網熱搜榜單137個,話題閱讀量超13億。
作為一檔原創人文書信體節目,《我相信》摒棄虛構與娛樂向內容,回歸現實主義精神與人文主義精神,以人為史,以心為信,提振社會精神,弘揚時代正氣。《我相信》成為爆款,充分證明了經典的節目體裁能在當今電視節目市場中脫穎而出,優秀的人文精神也能穿越時間洪流,豐實觀眾的精神家園,形成新時代下的精神共振。
以書信承載信念,激發精神共鳴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自古以來,書信與生活緊密相連,承載故事與情感,照映出歷代人的生活智慧與精神面貌。《我相信》復舊了手寫書信傳統,采用“讀信+訪談”的結構敘事,每期節目以多封書信串起多個生命:主線嘉賓的自述信,“寫信人”嘉賓的書信,以及最后的“致信時刻”。每展開一封信,就打開一段平行人生,人與人之間的交集、故事脈絡在字里行間徐徐展開。
“我相信”不僅指書信的形式,還包含信念的內容。借由信件,嘉賓們自剖內心成長,還原每個人的信念史,為當下的社會給出不同維度的人文關照。觀眾也得以真切感受到人與人之間,因互相影響、互相激勵而產生的溫暖與力量。
一封信,一部個人勵志成長史
《我相信》在嘉賓的選擇上別有深意。自節目播出以來,運動員、航天人、民警、作家、音樂人等不同領域的時代人物蒞臨節目現場,他們回望人生的跌宕與成長,溯源其信念緣起。節目總策劃向陽表示:“我們選擇的是在人生路上不斷自我成長、有信念支撐自己并且尋找到了人生意義的人,所以我們選擇的是‘成長者’。”
“冠軍”信念是《我相信》中重要的故事線索之一,從鄧亞萍、徐夢桃、水慶霞、武大靖、范可新等不同競技領域的冠軍中,觀眾不僅能看到他們循信念之光一路披荊斬棘,以血汗澆筑的“冠軍成長之路”,更能看見他們在離開賽場之后,決勝人生賽場的力量;時代巨變中的文化傳揚也成為《我相信》的核心命題之一,單霽翔、阿朵、王珮瑜、白燕升、陳薪伊、梁曉聲等文藝領域的翹楚分享了其從民族和歷史中尋求文化根基,又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陳出新的思考和經驗;從陳薪伊、蕭敬騰、鄭鈞等嘉賓跌宕起伏的信念故事中,觀眾又將從其中發現自我的關照,找到在任何人生際遇中堅定不移的信念力量。
“這些人的共性就是他們給自己人生賦予了光,這光同樣照亮了別人。他們有堅強的信念、有戰斗的精神、有不放棄的軸勁。這些人的故事和信念是我們在《我相信》節目中要追逐和呈現的”,總策劃向陽說。《我相信》挖掘出不同時代背景下真實具體的人物故事,以個體的成長為述事片段,交織成新中國時代精神發展的鴻篇巨制。
科技視聽彰顯傳統書信新魅力
書信自有其雋永美感,但如何讓這一傳統的形式在信息化時代的綜藝舞臺上煥發出全新的生機?《我相信》選擇用視聽語言的升級,以影視化還原嘉賓的回憶片段與手寫信內容,并結合XR、AR等新科技的創新場景打造,使靜態的寫信、讀信變得可聽可感,賦予觀眾沉浸式的視聽享受。
《我相信》并不一味炫技,而是選擇以內容巧思結合技術呈現,讓XR成為節目整體的點睛之筆,烘托整體節目氛圍,帶領觀眾更好地走近人物的內心世界。比如鄧亞萍出場時所走的時光長廊,僅僅5-10秒的畫面,節目組就找了幾十個G的素材,通讀她的自傳《心力》,才從中挑選出最適合回溯她的歷史畫面。
值得一提的是,節目播出后,東方衛視、中國移動咪咕還攜手人民閱讀、人民數藏聯合推出了《我相信》節目紀念數字藏品禮包,其中包括多位嘉賓的國慶祝福與手寫信件。數字藏品的推出,為廣大觀眾提供了珍貴紀念,讓信念之光不隨節目的收官而消逝。
《我相信》以書信還原民族情感中的質樸與真誠,以慢文化為浮躁社會注入沉淀思考的力量,以返璞歸真的形式讓“人”的信念更為真實可信,達到感召觀眾、凝聚社會精神文明的目的,做到了以文化關照社會的節目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