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流傳上千年,鐫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無論天南地北,每一位農業追光者都奮斗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種汗水收獲幸福。來自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技術人員李建武為了讓農民相信并種植培育出的新品種,自己主動下田種植,用豐收后的產量讓農民親眼看到技術進步;有五十年小麥種植經驗的安徽“麥王”徐淙祥,將自己的經驗心得總結成通俗易懂的諺語傳授大家,兒子、孫子一同投身農業,用機械化、電氣化、智能化的高科技促進農業增收,“爺孫三代搞農業,一定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徐淙祥對農業科技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艷華從事大豆育種工作已經有三十二年,培育出的“東生”大豆系列品種受到農民的歡迎,而她常年堅守豆田的奮斗精神正不斷影響著周圍的人,就連自己的女兒女婿也開始投身農業發展當中。把青春奉獻給希望的田野,影響更多的有志青年和農業工作者投身于現代農業研究當中,因為有這些追光者們面對困難的無畏和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農業發展正以破竹之勢,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壯生長。
這十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1%、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一連串耀眼的成果和數據,勾勒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歷史性、格局性、整體性重大變化: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科技創新是一場“馬拉松”,農業工作者潛心培育種植的耐心,和科研人員不停鉆研的決心,正為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和農業高質高效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這十年,無數的農業工作者和科研人員腳踩泥土,躬身大地,把科技報國的根深深地扎在田野上,科技與農業融合,描繪著最時尚、最具創造力的鄉村圖景。這十年,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金色十年,也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收獲滿倉的十年。從山川平原到江河湖泊,中國農業的科技創新印記,一筆一畫地鐫刻進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