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晚,由中國移動咪咕、東方衛視、南方周末聯合出品的原創人文書信體節目《我相信》第二集播出,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和新民族音樂發起人阿朵、古建筑攝影師蘇唐詩一起,以“擇一業,終一生”為信念,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同樣基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單霽翔、阿朵、蘇唐詩各自以書信為載體,分享了自己文化遺產傳承的故事,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
“寫信人”蘇唐詩與單霽翔的關聯,同樣基于對傳統建筑、傳統文化的美的發掘。不同于單霽翔策劃用聲音來記錄故宮,蘇唐詩則選擇通過視覺來傳遞故宮的大美。
作為河南省虞城縣的一名基層公安民警,蘇唐詩2013年突發耳聾,不得不離開一線執勤崗位,開始用鏡頭記錄戰友們的辛勞點滴。一個偶然的機會,透過鏡頭的方寸之地,蘇唐詩看見了中國古建筑的浩大之美,從此便在斗拱飛檐、曲榭回廊間流連忘我。
作為中國古建筑的集大成者,故宮便成為他的鏡頭專注時間最長的對象。從2014年開始,7年時間里,他往返故宮共計80多次,每次都是最早一個進故宮、最晚一個離開故宮的游客。
蘇唐詩鏡頭中的故宮,或莊重肅穆,或雍容華貴,或花草清新,或萬物有靈,不僅喚起了萬千網友對故宮之美的癡迷,也打動了與他素不相識的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并親自為其攝影集《看見,不一樣的故宮》做序。
正是這份淵源,讓蘇唐詩同樣以寫信人的身份做客《我相信》。在信中,他滿懷赤誠地回溯自己從事故宮攝影的緣起,更毫無保留地表達了自己以攝影傳播故宮文化的志向。節目以雙聲道的剪輯方式,重疊了信中蘇唐詩與信外單霽翔的聲音,一位故宮的開門人與守門人,一位故宮的游客與拍客,在共同的信念里,聲與聲相和,心與心互通,一封書信讀完,單霽翔一度哽咽。
被問到最喜歡蘇唐詩的哪一幅作品,單霽翔毫不猶豫地表達了自己對蘇唐詩拍攝的《海棠依舊》作品的喜愛。也由此,引出了另一個關于故宮文化守護與傳承的故事。抗日戰爭期間,出于保護文物的需要,故宮人不顧生命危險,將故宮文物分批南遷,輾轉經歷上海、南京、四川、重慶,19557箱文物歷經南遷的重重危險,一箱不少的悉數完存。巧合的是,這個故事在2015年被故宮博物院青年戲劇社團 “海棠社”編排成話劇,劇名正是《海棠依舊》。
這是發生在《我相信》舞臺內外的又一次巧合,但也并非只是巧合。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這位河南民警七年如一日的信念,跨越歷史時空,與一代代故宮守護者的初心映照,又引發更多人對于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深層思考。
2020年是故宮600歲生日,蘇唐詩選擇在這一年,在家鄉舉辦了自己的故宮攝影作品展。故宮的氣象萬千被他凝固在一張張照片上,搬到了村民們的家門口。從村民們和太和殿照片合影的燦爛笑容里,傳統建筑之美照進了他們可能一輩子無法實現的故宮夢。
談及相信,蘇唐詩說,他相信只要是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就能夠讓更多的人喜歡古建筑,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我愿用自己的影像去感染更多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即使難以表述其中萬一,但我定會,傾盡全力。”
不少網友表示,《我相信》第二期延續了首集節目的深入挖掘與精彩演繹,與第一期“冠軍陣容”闡釋強者信念的熱血沸騰不同,第二期的三位嘉賓將文化傳承路上的艱辛與智慧,交織著每個人的人生選擇娓娓道來,不僅令觀眾朋友們感到耳目一新,更給當下年輕人的職業態度帶來了新的啟迪和思考,信念的力量不言而喻。
就在《我相信》第二期節目播出當天,中國移動咪咕、東方衛視和南方周末聯合展開全網“我相信”投票,邀請網友選擇當下自己仍然相信的三個信念,組成“寫給自己的信”。H5一經推出,很快引起刷屏級轉發,“我相信正義、愛和自己”,“我相信搖滾、微笑和自律”……不同領域,不同人群,不同的信念,共同的是,每個人都在當下堅守,守護自己的“相信”火種。
《我相信》不僅前所未有的聚合了新媒體、衛視、紙媒三大內容引擎,以創新思維聚焦人文綜藝,更展示了中國移動咪咕堅持原創、為社會提供正能量之源的決心與實力。作為具有創新力的省級衛視,東方衛視持續打造優質“人文”內容矩陣的嘗試,顯現了中國電視的文化責任與品格。南方周末也在此次綜藝跨界中,延展了紙媒的深度策劃能力和內容創新力。
《我相信》于每周五20:30更新,由咪咕視頻與東方衛視聯合獨播,并于每周六12:00,上線咪咕視頻會員尊享版。信念無價,展信有期,更多信念故事亟待觀眾打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