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這部劇,李健表示黃大發的一生大開大合,從青年到古稀,將近五十年的年齡跨度,表演難度極大。在深入了解人物基礎上,全劇注重展現黃大發的奮斗軌跡和精神世界,希望向觀眾多層次真實展現一個偉大而平凡的人,而非高大全的英雄。在他看來,久經磨難卻樂觀堅韌的黃大發是帶領草王壩走出困境的一束光,照亮了草王壩,也激勵每一個普通人都能成為有光的人。
談新劇:這個普通農民不被命運打敗,用一生修一條渠
問:是什么緣由,吸引您接拍了反映黃大發奮斗事跡的電視劇《高山清渠》?
答:有三個原因:第一,黃大發被評為感動中國的人物之一,他的事跡吸引我去了解他的故事;第二,劇本創作非常扎實,人物豐滿接地氣,節奏緊湊,故事感人,在符合事實的前提下,戲劇矛盾沖突激烈; 第三,作為演員能有機會去表現這樣一位當代英雄是件倍感榮幸的事。
問:《高山清渠》播出后,您飾演的黃大發特別受歡迎,觀眾覺得他質樸善良,有勇有謀有拼勁,敢想敢干,特別接地氣。您怎么理解黃大發這個人物?您之前對他了解嗎?
答:黃大發在我心里是個非常強大的人,少年喪父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所有的苦難他幾乎都嘗了一遍,但是這個普通的農民并沒有被命運打敗,幾乎用了一生的時間去完成建渠這件事。
黃大發這個人物非常立體,面對感情他有膽小怯懦的時候,許開美的追求讓他顧慮重重,生怕辜負了人家。在修渠這件事上,他又戰天斗地,百折不撓,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沒有打倒他。他善良、堅韌,他看問題的眼光、角度、深度和村里其他人都不一樣。他把百姓的貧窮看在心里,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草王壩擺脫缺水的問題。同時他也非常有智慧,比如智斗吳瞎子,比如陳大任排樣板戲阻礙了施工進度,他裝傻去公社給他搗亂 使得陳大任不得不放棄,讓他們正常施工。所以塑造黃大發,我會注重把握角色的多面性,把人物的特點表現出來。黃大發的信仰非常堅定,他的目標不僅僅是解決用水問題,他想得更遠:要擺脫貧困,讓大家都吃上一口大米飯。他希望草王壩的未來是富裕、文明、和諧。他是用長遠眼光來看修渠的必要性、建設鄉村的重要性。
談創作:我們不希望以苦為苦,而是傳遞樂觀和憧憬
問:相較于以往塑造的角色,這次演黃大發的困難和挑戰是什么?拍攝之前,您都做了哪些角色準備?
答:首先這是以真實人物為原型的,為塑造人物提供了根基和方向,但同時也會在表演創作上有一些界限,所有的創作表演不能脫離真實人物的實際狀態;其次在表達方式上,人物年齡有跨度,從青年到古稀之年跨度將近五十年,而且老年狀態戲份占的篇幅比較大,我要把青年、中年和老年的形體、語言、狀態劃分三個階段;第三如何能把黃大發的精神準確傳達給觀眾,又能讓觀眾感受到一個真實接地氣、偉大而又平凡的人,而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英雄。
為此,我首先查看了相關文獻,新聞報道,觀看了紀錄片,這些可以讓我了解黃大發的奮斗軌跡和精神世界。我看完劇本后非常感動,因為這個劇本的創作非常扎實、非常生動,它把黃大發的事跡娓娓道來,可以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他、靠近他,最后盡可能一點點成為他。這個劇是真人真事改編,所以整個創作過程中,我要怎樣從外形、神韻、談吐、姿態,所有的一切,慢慢往黃大發形象上靠,這是我的一個思考。
另外就是精神層面的表達。黃大發的一生受盡了苦難,跌宕起伏。雖然我們要將草王壩人民經受的苦難告訴觀眾,但是我們不希望以苦為苦,以表面方式來表達苦難,而是要把人物與命運的對抗,始終保持對生活的樂觀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現出來。所以在表演上,我們重點突出了黃大發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比如和吳瞎子斗法,我用了“對眼”這種比較接地氣的方式;發現水源后,我也特意加了一句“終于能吃上大米飯了”,這種樸素而又真實的臺詞能夠更快地感染觀眾。
問:劇中有兩場戲令人印象特別深刻,一場是“山神斗法”,您智斗裝神行騙的吳瞎子;一場是巧玲臨終前想吃大米飯,您挨家討飯,一路奔跑,親手喂飯,她卻閉上了眼沒有吃上,看哭了觀眾。這兩場戲是怎么拍的?《高山清渠》中,還有哪場戲讓您印象最深?
答:這兩場戲劇本寫得精彩感人,我在創作的表現形式上想了些方法。智斗吳瞎子這場戲,吳瞎子是用翻白眼來表現山神上身,但是我想如果還用同樣的方式,觀眾就沒有驚喜感,所以和導演商量后,我最后用了“對眼”這種表現方法,一方面突出了角色智慧,另一方面也達到了喜感效果。但是這種方式挺累眼睛的,那場戲時間挺長,演著演著眼睛就很容易復位到正常位置。
喂巧玲吃米飯那場戲,當時開機前導演帶著我們圍讀劇本,對詞的時候,我就已經淚如雨下了。那是簡單又直擊心靈的感動,把草王壩苦難、黃大發的束手無措寫得椎心泣血,只要真實地表現出來一定會打動觀眾 。
這部戲幾乎涵蓋了黃大發的一生,每一場都是重場戲,他的感情表達都是大開大合的。其中我有一場戲,很心酸,在演繹過程中我能體會到他心里的壓抑和堅定。年過半百的黃大發坐在球場上,眼前是一群孩子在打球,而他腦海里患絕癥女兒臨終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喝上一口草王壩的水。這場戲更加堅定了他一定要把渠修通的決心。我和導演商量后,決定用黃大發的背影來表達。我覺得一個孤單卻很堅毅的老頭背影,慢慢走進深深的走廊里,能把黃大發年邁的滄涼和對理想的執著堅定表現出來。
談感受:黃大發是帶領草王壩走出困境的一束光
問:這次跟樓健導演,演員馬境一起拍戲,有什么合作感受?能否分享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拍攝趣事?
答:和樓健導演是第一次合作,但是我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從第一次見面聊創作方向,我就感受到導演對劇本濃濃的創作熱情和滿滿的正能量,并且他是帶著使命感在表達黃大發精神。導演工作很嚴謹,是細節控。這個劇是年代戲,跨度很大,又有大量道具,墻上也會還原一些年代標語。每次導演進場都會仔細確認,一一檢查。他還是個拼命三郎,為了把貴州大山險峻表現出來,我們經常找當地最高的山實景拍攝。有個畫面我印象特深:山上好多拍攝裝備上不去,導演一米九幾的大塊頭就坐在山頂的一個小木箱上,頭上搭一塊毛巾遮擋烈日,汗流浹背地看著三個手機大小的監視器。那個畫面看起來很可愛,但是我們都很佩服導演的敬業精神。
馬境是我大學同學,畢業這么多年我們從沒在一個戲里合作過,這次終于圓夢了。我認為馬境就是徐開美,善良、堅韌、吃苦耐勞。她是四川人,天生的膚白貌美,但是為了貼近角色不惜把自己曬黑,遮擋了自己的優勢成就了角色的真實美。
問:演完這部劇最大的感觸是什么?您怎么看黃大發“歷時36年,堅持開鑿絕壁天渠”的奮斗事跡?在時代楷模黃大發身上,我們可以學到什么?
答: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的拍攝過程就像黃大發修渠一樣困難重重。雖然黃大發修渠特別艱難,但是在表達上,我們不想去煽情,所以觀眾看劇時,能感受劇情里一些詼諧幽默的情節,這也是我們想要把樂觀對待建渠艱難的精神傳達給觀眾。黃大發是帶領草王壩走出困境的一束光,我們希望通過《高山清渠》傳遞這種精神,讓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能成為有光的人。
黃大發,一個平凡的人一輩子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成為了老百姓心中的英雄,了不起的時代楷模。而我們就是要把一個普通人的“平凡“和“偉大”真實可信地展現在一個人身上。演繹這樣的角色,我深刻地感受到,現實主義文藝作品創作一定要扎根現實生活、觀察生活的細枝末節、感受普通人的所思所想、真實地表現老百姓的喜怒哀樂。
問:相比于粉絲眾多的商業劇,現在很多年輕演員也開始熱衷演主旋律劇,您怎么看這種現象?未來您還會考慮演英模人物嗎?
答:宣傳正能量,弘揚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每個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如今的現實題材劇和以往相比還是有改變的,更追求客觀的表達,在拍攝品質上也有更高的要求,不再一味“土”氣,人物上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創新表達來滿足大家對文化精神的需求。
每個演員都不會拒絕好作品。如果以后有合適的機會,我肯定還會考慮演英模人物,因為每一部作品都能在不同角度體現歷史使命感、文化價值和社會影響力。每拍一部這樣的作品就會了解一位英模,他們的優秀品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并給自己內心增加很多力量,我也愿意把這些力量傳遞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