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主辦。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電影局局長翟玉龍,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電影處處長許秋芳等,仲呈祥、章柏青、李準、陸邵陽、張思濤、宋智勤、高小立、皇甫宜川、王純等業內知名專家;《農民院士》制片人蔣曉榮,導演兼主演于榮光出席了研討會。
研討會由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智勤主持,與會領導、業內專家、《農民院士》主創共同分享了該片創作歷程,并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現實價值等角度對該片進行了分析和點評。片中,曾塑造“狼毒花”、關羽、木隆等眾多經典角色的于榮光首次飾演科學家,便以親切真實且不失戲劇爆發力的表演將“農民院士”朱有勇心系人民的大地情感和科技報國的赤子情懷詮釋得淋漓盡致,令人動容。仲呈祥、張思濤、陸邵陽、高小立等專家尤其對于榮光的表演給予了高度評價,盛贊于榮光演活了農民院士,與朱有勇的形象融為一體,罕見達到“無我之境”的最高表演境界,實現了電影和現實,真實人物和藝術角色的高度吻合。
重大價值:體現中華美學,以“對視”弘揚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農民裝在心中。電影《農民院士》講述了時代楷模、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扎根農村,科技報國,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先進事跡。片中,朱有勇院士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將課堂放在鄰里鄉間,用共產黨員的赤子初心打開了村民們的心結,用沾著泥土的雙腳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展現了新時代共產黨員和科技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研討會上,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電影局局長翟玉龍首先發言表示,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是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電影《農民院士》讓更多觀眾能夠深刻感受到農民院士朱有勇的精神,感受到脫貧攻堅來之不易的偉大勝利,同時也進一步激發廣大觀眾的愛黨愛國情懷,進一步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文藝評論家李準點贊該片人物很新鮮、故事很真實、精神思想很犀利,在英模題材和科學家題材上有著明顯的創新探索。“首先,它不是編年體,不是流水帳,圍繞一段時間和蒿子壩這個村,時間地點高度集中,最考驗創作功力。其次,這部影片呈現了一種對視,一方面是從朱有勇的角度來看扶貧,怎么幫助拉祜族兄弟脫貧致富。另一方面從拉祜族村民眼里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個對視反差很強烈,互相支撐又互相突出,共同完成了主題。”李準認為,朱院士的榮譽寫在大地上,寫在歷史上,不是只寫在書本上。“他改變了一個民族和一個地域的命運,讓他們一步跨千年,從自給自足的封閉自然經濟,跨越到現代產業,這個精神思想很犀利。”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主席、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從中華美學精神審美創造,多角度展現精神世界人格魅力的虛實結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宗旨三個方面做了全面闡釋。他認為朱有勇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也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農民院士》以人民為中心,用電影藝術為時代楷模樹碑立傳,也為精準扶貧和新農村建設的整個時代畫像、立傳、明德,功不可沒。影片體現了中華美學精神,創作上踐行了‘托物言志、于理于情、言簡意賅、凝練極致、形神兼備、意境深遠’的審美方式,多視角展現了朱有勇的真實世界和人格魅力。”仲呈祥特別夸贊:“于榮光演得非常好,真實樸實到位,既不暴又不溫,該激動的時候會激動。他能夠為了心心相印去喝酒,一瓶酒喝下去倒在門前,一時不能理解的行為他也能忍、能夠理解,真實演出了一個科學家的使命感、榮譽感和成就感。”
中央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成員張思濤指出,這部影片的藝術虛構和矛盾相得益彰。《農民院士》把朱有勇的一生和中間一段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是朱有勇作為時代楷模最有光彩的一段。它的藝術特色是把矛盾寫得比較充分——沒想到扶貧這么難。整個作品有很好的藝術構思和思想閃光,以形象化語言表達,用行動踐行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思想。
“這部影片營造的真實一個是環境,一個是人物塑造,有一種深刻的精神思想力量”。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榮譽會長章柏青評價,從小的事跡中挖掘出一個大寫的人,它有一種歷史和現在的精神文化困境。“整個影片的呈現是以小見大,從一個小孔挖得很深,體現出大的精神狀態,這種精神狀態有強大現實意義,體現了朱院士扶貧期間的精神價值。”
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看完影片后,有三點感觸:一個是事跡,二是民族團結,三是心靈畫卷。脫貧攻堅已經取得勝利,但是鄉村振興正在路上,所以這個片子所反映的科技賦能對鄉村振興也有極大的啟示作用。“我們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從民族大團結大繁榮角度來講非常有價值。不能把貧困留給下一代。影片從一個女孩渴望的眼神當中去描繪色彩斑斕的脫貧畫卷,更新、更純,也更美。”此外,他表示表演的最高境界是無我之境,就是實現了電影和現實,原型人物和藝術角色的高度吻合,于榮光做到了這一點。“片子最后,于榮光飾演的朱有勇和真實的朱有勇院士有個交匯,兩個人擁抱,于榮光為朱有勇擦眼淚。塑造的角色得到了現實中原型人物的認可和感動,這是于榮光表演上的最大成功。”
創作特色:真情實感詮釋農民院士,孩子第三視角獨特展現赤子情懷
致敬時代楷模,傳遞榜樣力量。《農民院士》導演兼主演于榮光回顧創作歷程,表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是這部影片的主題思想,拍的是一種對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做出貢獻的精神。于榮光回憶了拉祜族村民送別朱有勇院士那場戲,“我們拍的時候請了100個群眾演員,結果來了3000人。他們都是自發拿著家里的雞、臘肉和酒,唱著歌來送別。那首歌叫《實在舍不得》,水有多高,地有多長,我舍不得你走,這是簡單的一首歌,他們就在那唱。此情此景,二十多個來開會的科學家都不開會了,全站在那感動哭了,感情特別真摯。”
《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表示在創作上,這是一部最不新聞化的英模題材片,以一個小女孩的第三視角敘事,很討巧,也容易撞擊成人的心靈。它將人物的人格魅力與生活的質感,情感的溫度完美結合,并將朱院士真實的精神世界與藝術虛構情節得以有機鋪陳,信息量大,文化元素豐富,堪稱是一部散文化、歌舞化的英模電影。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電影理論研究處處長王純同樣認為女孩的視角很獨特,“小女孩的爺爺曾經試圖帶領全村人奔向幸福和小康,但是被困難所打敗又回歸到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他是保守主義者的一群人,和院士代表的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一群人形成了天然的矛盾對抗。在這種矛盾變化中,影片用孩子繪畫的方式去感受,去展現變化,非常獨特。”
《當代電影》社長兼《中國電影報》社長皇甫宜川認為《農民院士》成功塑造了朱有勇院士的形象,展現了一位科技工作者科技報國的信念和行動,更呈現了一位知識分子對人民和民族的深深情感,對培養他的大地和人民的回歸。同時,這部影片采取了雙視角敘事,既表現了一位知識分子的為民情懷,又深化了扶貧的主題和意境。兩個視角交織起來揭示了這位院士的精神世界。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智勤表示這樣一部視角獨特、情感豐富、表演細膩、生動感人的影片很好詮釋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宗旨。他總結了四點感受:“一是扶智與扶志相結合;二是寫意與寫實相交織;三是自然風光與民俗文化相襯托;四是科學技藝與人文精神相輝映。社會主義科技工作者,只有把個人的努力奮斗與國家人民的命運聯系起來,與人民創造美好生活聯系起來,才能得到價值的體現和精神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