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重磅推出的新春大劇《人世間》自1月28日開播以來,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單集最高收視率達1.73%,最高收視份額達7.4%。截至2月11日,CSM全國網平均收視率1.4%,平均收視份額5.88%,創CCTV-1近三年來電視劇平均收視率和收視份額新高,大量的口碑好評也不斷涌現。
在該劇收獲的眾多好評中,“史詩感”成為高頻詞。那么,《人世間》是如何實現“史詩感”的?又是如何讓觀眾在生活化的故事和人物日常互動之間“近距離”感受這份“史詩感”的?
歷史事件共振個人命運
有溫度的平凡史詩
《人世間》并非是簡單地將時代當作一個靜態的、供人物進行活動的“背景”,而是把時代揉進了每個人物的生活日常乃至命運轉折中,這就讓《人世間》的故事格局有了本質上的提升。
劇中呈現的分別團聚、婚姻戀愛、人生選擇也不再僅僅屬于人物個體,而是浸透了時代的痕跡,成為“大時代”變遷下無數平凡百姓的人生“縮影”。
正如編劇王海鸰所言,中國人近50年來經歷的奮進征程與不懈追尋,實現了民族復興和個體發展,這是一段非常值得書寫的歷史;但在劇中,種種改變中國,乃至改變世界的“大事件”都是通過發生在周家人身上的“小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的。
劇集以周家人面臨的“大的糾結”為開端,刻畫出時代發展背景下,平凡人的命運之路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故事開篇,周志剛遠赴西南參與“大三線”建設,周秉義則前往兵團,他們在時代號召下,毅然前往遠方;但面對周蓉和秉昆誰應該留城的問題時,內心深處對家人難以割舍的親情也讓他們陷入糾結。
而在此后的劇情中,觀眾也愈發能感受到,隨著時間的變遷,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悄然中不斷增長,只需要一聲開放與進步的號角,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就能創造出無窮的財富。
很多人對史詩感的一個誤解是,史詩感的來源似乎只能是所謂“宏大敘事”。但實際上,這只揭示了問題的一個方面。歸根結底,真正的史詩感源于微小個體的命運和宏大歷史連通、交界的瞬間。
新華社刊文評價稱,《人世間》就是平凡中國人的人間事,透過它,我們得以看到平民百姓在寬廣溫厚的中國大地上,火一樣地愛著、拼搏著、隨著萬物生長的堅強模樣。
年代氛圍映襯人物形象
有質感的社會史詩
在故事內容和講述方法之外,《人世間》的史詩感還來源于“物”和“人”兩大層面。具體來說,劇中對物理空間的營造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做到了極致,從整體上再現出一個年代的風貌,讓觀眾身臨其境,全身心地進入“另一個世界”,感受這個世界的變革與發展。
首先,劇集對各處生活空間的描繪都具有強烈的真實感。觀眾可以跟隨著劇中人物的腳步,走進那個年代獨有的生活空間,這里幾乎涵蓋了當時一個普通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全部場景,例如木材廠、醬油廠、土炕平房、公共浴池等等。其中,尤以對城中棚戶區“光字片”的展現最為到位。
觀眾既可以看到周家的房屋中簡易的磚混結構和室內陳設,也能從出門倒廢水以及郝冬梅父母來拜訪周家前,周志剛張羅大家打掃廁所等細節中,展現出這種房屋缺乏最起碼的上下水設施。
具有這樣特征的居住區,在新中國成立后許多圍繞重工業興起的中國城市中廣泛存在,和不少曾住過“平房”的老一輩城市居民的記憶非常契合。
又比如,周秉昆和蔡曉光討論春節買肉的時候,提及憑票購買的豬肉和不憑票購買的豬肉居然難得地“一個價”,種種細節都讓《人世間》所呈現的世界更加生動可感,也讓觀眾從一幀幀鏡頭中,獲得對于當時那個年代的具體認知。
對于一般的影視作品而言,只需要著重筆墨寫好主要人物即可,但作為一部旨在呈現社會變遷全貌的史詩大劇,就需要在“人物”之外,也力求對“人群”的主要特征進行真實描繪。
在《人世間》的故事中,觀眾能看到工人、知識分子、干部等各個群體的生活狀態,并對他們的內心世界感同身受。
人民網評價道,《人世間》對準了改革中的工人階層和普通大眾,創作與演繹的視角因此愈加樸實真切,展開了一幅以東北地區為基軸、以點帶面的國家時代變遷全圖景。
這里不得不提及的是劇中老戲骨們的強大演技,正是有了他們的詮釋,劇中的人物才可以既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又避免了扁平化和靜態化,展現出多層次的個性感。
比如,丁勇岱飾演的周志剛,在面對山體透水的難題時毅然決斷的眼神,和在收到嘉獎之際緩步離去的背影,都將一個老工人的擔當、對名利的淡泊和主人翁意識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因女兒周蓉不告而別,一怒之下與其“斷絕關系”,卻又在過年前跋山涉水地看望女兒,在面對生活窘迫的女兒和女婿時,周志剛緊縮的眉頭里,揉合了埋怨、心疼、憂慮等多種情緒,讓人看出他在倔強的外表下,含蓄而濃烈的父愛。
多維口碑突破受眾圈層
普適性的情感史詩
在劇集市場日漸“分眾化”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作品在創作之初就定準了目標受眾,通過精確的內容來滿足其特有的需求,借此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
然而,電視劇《人世間》的“野心”不止于此。該劇通過多維度的內容錘煉,突破了不同年齡段觀眾之間的圈層壁壘,再度實現了“合家歡”的觀劇模式。
劇集熱播以來,不斷有網友表示,在看到歷史課本中一個個冰冷的名詞映射到極具真實感的人物生活中時,就能感受到劇集宏大的氣魄;也有網友評價道,該劇“每一個故事情節背后都反映了特定歷史事件,環環相扣的矛盾沖突與家國統一的敘事方式相結合的講述方式值得認可。”
此外,《人世間》的故事扎根于最真實的社會生活,這也為該劇賦予了同題材作品中難得的幽默感。劇中,勤儉持家的李素華給人高馬大的周秉昆強行套上了二姐周蓉的毛褲,讓不少觀眾在爆笑的同時,也想起了自家老人們改不掉的節儉習慣,代入感極強。
值得一提的是,劇集強大的主演陣容,讓對演技和人物塑造日益“挑剔”的年輕觀眾也感到非常過癮,在播出期間,#被宋佳下跪哭戲整破防了# #被殷桃演的鄭娟整破防了#和#人世間實現了老戲骨自由#等詞條頻繁登上熱搜榜單,有力地證明了《人世間》高水準主演陣容呈現出來應有的國劇水平。
與此同時,《人世間》用樸實沉穩的寫實筆法,真實再現了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的歷史風貌,讓老一輩觀眾也能看到自己的青春歲月,勾起他們的集體回憶,掀起了全年齡層的追劇熱潮。
有不少觀眾都提到了這個春節和家人共同追劇的美好經歷,“和爸媽一起看,爸媽都說想起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非常感動!” “晚上在央視一套和爸媽一起看人世間,成為新年家庭集體活動!”
著名文藝評論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仲呈祥表示,“《人世間》的這種強烈的藝術魅力,令其具有了培根鑄魂、化人養心的教育作用和美育功能。”歸根結底,《人世間》的人氣“破圈”,不僅來源于內容破圈,更來自于價值破圈。
整體來看,《人世間》能營造出一種極富魅力的“史詩感”,是該劇主創在三個層面上共同努力的結果:從“事”的層面上,它描繪了橫跨五十年時間里,對大多數個體命運產生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從“物”的層面上,它展現了從東北到西南、從城市到山區的廣闊生活空間;從“人”的層面上,它以周家這個工人家庭為中心,輻射了彼時各個社會群體的生存狀態。
用導演李路的話說,“溫暖是永恒的主題”。在這個 “原子化生存”狀態不斷加深且人們愈發習慣于此的時代,《人世間》試圖向觀眾表示,生活在同一家庭、同一社區、同一社會的人與人之間,依然有著不可割舍的情感聯系,能夠為彼此帶來溫暖。這樣的價值觀,擊中了人們內心中共同的柔軟之處,成為《人世間》在這個“分眾化”時代最強大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人世間》一劇的社會擔當和時代意義。
總監制 ▏楊 華 張利生
監 制 ▏徐朝清 閆 爽
主 編 ▏張亞東
編 輯 ▏張思琪 張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