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家夏冰
大型舞蹈晚會《希望在金秋》是著名舞蹈家夏冰的編導處女作。作為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節點,作品見證了她從山妹子、水妹子到舞妹子、從學員到教師再到編導的華麗蝶變,記錄了她青春年華的濃縮和藝術道路上的跋涉,迎來了她藝術創作的新高峰。《希望在金秋》得到眾多舞蹈藝術家的高度贊揚,被稱為大地的歌舞詩。
夏冰8歲學體操,14歲被恩施歌舞團破格錄取,從此,舞蹈成為一生的執念。社會的關愛、組織的培養、前輩的提攜似陽光雨露滋潤著這棵幼苗茁壯成長。夏冰帶著對舞蹈的摯愛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培育了大批優秀學子,奉獻了數十部舞蹈作品并有多部獲得國家及省市重量級獎項,更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巾幗英雄、首屆市長獎、德藝雙馨藝術家等榮譽稱號。
1988年,夏冰領舞的雙人舞《山丹丹》獲文化部廣電部舉辦的新時代舞蹈大賽冠軍,參加全國藝術節展演,在杭州全國藝術節獲金獎,因此躋身優秀舞者行列;1989年,雙人舞《我從山里來》獲得大連全國藝術節銀獎;1990年表演的《楚鄉情》獲湖北省文化廳黃鶴群星杯金獎;1992年表演的《漢水情絲》獲文化部全國群星獎金獎及文化部全國民歌民舞大賽銀獎;1996年領舞并嘗試編導的《山魂》獲全國群星獎銅獎。1996年,為了向心中的藝術圣殿繼續攀登,夏冰去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舞編導系進修,得名師指導,勤學苦練,拓寬視野,提升藝術鑒賞力,為以后的創編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夏冰在北舞學習中回學校創作大量作品,《旭日東升》《潮》《陽光》《喊山》《創傷·吶喊·新生》《出塞》《青春踢噠》等作品獲武漢市大中專院校三金四銀的好成績。其中,明顯帶有學院風的《野山》《妹娃要過河》等優秀劇目受肖蘇華、孫龍奎兩位導師的創作理念影響。肖蘇華是我國極為少見的通曉中外舞蹈創作理念的藝術家,從“交響編舞”舞劇理念的推行到“當代編舞”意識的重新建構,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尤其他身上那種“人生可以隨時開始”的豁達態度也深深影響著夏冰。孫龍奎導師是夏冰的班主任,他強調舞蹈創作首先要弄清概念、理清觀念、堅持理念、穩住信念,要站在認知自我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悉心把握舞蹈語言和結構,用文化視角創作有格局、高境界的舞蹈作品。夏冰把兩位導師藝術理念的精髓運用到創作中,使作品既空靈又飽滿,距今已過去20多年,《野山》《妹娃要過河》依然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1999年,為了感恩培養,抒發赤子情懷,展示學習成果,經過半年的籌備排練,夏冰擔綱編導的個人舞蹈匯報專場演出《希望在金秋》亮相武漢市歌劇院。
《希望在金秋》由10個作品組成。其中,《旭日東升》以群舞展現新時代新氣象;《野山》是一曲土家文化的精神戀歌;《春暉》寫陽光照耀下活力四射的青春風采;《陽光》以寫意與寫實交織的手段禮贊生命;《山丹丹》借花喻人,以物托情,表現陜北姑娘熱烈火辣的個性;《藍調》表現女性的柔美和綠色文化的思考;《月光》用一段獨舞展現古典韻味;男子群舞《楚魂》,借道具刻畫古代壯士的神武氣質;《未了情》聚焦海峽兩岸人民渴望統一的家國情懷;《秋》作為壓軸作品,技法成熟,寓意深遠,烘托出整部作品的主題思想。縱觀全作,如歌如頌,如詩如畫,在深切的情感支撐下,突出民風民俗,捕捉時代焦點,挖掘傳統文化,寄語當下,展望未來,呈現出多重內涵。
開場群舞《旭日東升》獲得武漢市大中專院校歌舞比賽金獎。以歡騰熱鬧的景象拉開匯報演出的帷幕。色彩濃郁的民族舞彰顯地域特色,充滿力量的舞姿展現旭日噴薄而出的壯美,寓意美好,象征希望,突出新時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扇子舞靈動飄逸,襯托女孩子的柔美俏麗,凸顯男孩子的俊朗帥氣,陰陽和合,相得益彰。舞蹈語匯采用海陽秧歌,男演員腳底生根,剛柔相濟,給人一種沉穩矯健的感覺,女演員強調腰部的靈活,展現舒展輕靈之美。在歡快的節奏里,彷如生動的春天序曲,朝陽喚醒大地,種子破土而出,花兒競相開放,振奮人心的消息在來的路上。旭日升起在東方,人間欣欣向榮,山河姹紫嫣紅。
“雝雝鳴雁,旭日始旦。”夏冰編導《旭日東升》時,中國大地一片蒸蒸日上,適逢新時代新氣象,人民對未來寄予希望。夏冰帶著飽滿的熱情投入創作,意圖歌頌祖國的崛起,贊美華夏兒女的昂揚向上,用舞蹈詮釋一種東方力量。
夏冰領舞的雙人舞《野山》經過二次打磨后榮獲文化部群星獎青年組銀獎。作品以土家族舞蹈為基礎,結合現代舞技法,一改傳統的寫實敘事風格,大膽嘗試,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展開精彩華章,以狂放不羈的青春戀曲透視民族性的生命張力。男人的肢體語言隱匿著大山的魂,女人的肢體語言潛藏著大山的精靈。舞蹈一開場,男人與女人靈犀相通神人合一的造型,彰顯大寫意的獨特舞風。蕭鼓奏響的原生態音樂韻味悠長,神秘空靈,代入感頗強。他們相知相戀,相纏相繞,在山林間執著地追尋內心向往的愛,舞蹈語匯呈現的原始爆發力與原住民野性的本真渾然一體,交織出一首愛的歡歌。透過音樂的縫隙,仿佛聽得到人類與生靈咚咚的心跳,為情所困,為愛癡狂,呼吸沾滿人世花香。這是男人與女人的愛,是山魂與精靈的愛,是生命與生命彼此尋覓相互映照的星火燎原,在寫實與寫意的轉換交疊中,充滿油畫般的迷幻光芒。
《野山》因成功塑造了具有強烈民族氣質的形象及深刻內涵,被譽為土家文化的精神戀歌。
《春暉》是女子群舞。“太陽太陽像一把金梭,月亮月亮像一把銀梭,交給你也交給我,看誰織出最美的生活。”甜美的歌聲突出年代感,優美的旋律帶來舒緩的視聽享受。一群風華正茂的少女戴著俏麗的草帽,在醉人的春光里,跳躍出明快的青春符號。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夏冰在參觀博物館時看到一種鼓——虎座鳥架鼓,造型獨特,制作精美,在2000多年前是楚國貴族才能擁有的樂器。受此啟發,以手鼓為道具抒寫跨越時空的楚國文化,虎嘯鳳鳴,氣勢恢宏,男子群舞《楚魂》展現遠古時期楚人頑強的斗志和不服輸的勇士精神,彰顯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月光》是夏冰的獨舞。夏冰從小習武,中華傳統武術豐富和充實了她的少年時代,拓寬了創作思路。她將劍術糅合到舞蹈中,寓劍于舞,寓情于形,劍光舞影,千姿百態,極富韻律感。此刻的夏冰,束起野性的長發,完全跳脫《野山》精靈的不羈與狂放,呈現出英姿颯爽、鐵骨柔腸的俠客風情。月光下,池塘邊,清輝月朗,揮灑自如,意韻皆美,盡顯功力。
高潮段落的《陽光》獲得武漢市大專院校舞蹈大賽銀獎。背景音樂曲調低沉雄渾,充滿原始的神秘氣息,以舞蹈語匯蘊藏的內在力量反襯暗色基調的背景,以寫意與寫實交織的手段凸顯主題。同是以太陽為載體,與開場舞《旭日東升》的風格卻迥然不同,渾厚中略顯沉重,悲涼中又昂揚著力量。創編者的心思于喧騰的生活表象沉潛下去,與靈魂相遇,挖掘生命深層的意義,體現匠心與思想。
狗吠打破沉寂,混沌中,一個軀體被高高托舉,去完成一場獻祭。人群匍匐在地,像去往布達拉宮的朝圣者,身體緊貼大地,仿佛要與大地母親融為一體,似禮拜,又似祈福。空靈的藏語歌吟像風一樣穿透黎明前的黑暗,人群緩緩涌動,躬身后退,亦步亦趨,攤開雙臂,虔誠的哈達隨風飄舞。舞臺是昏暗的,舞蹈者始終面目模糊,隨節奏的變化,晨曦微露,舞者的肢體像動感的剪影,又像命運交響曲曲譜上的音符,揮舞的衣袖帶動塵埃,涌向天籟。
幕布低垂,鮮紅奪目,如嬰兒降世的血光,如神圣肅穆的信仰,如涵蓋萬物的陽光!
藏人推崇死后天葬,認為用“皮囊”來喂食胡兀鷲是最尊貴的舍身布施。天葬理論核心是靈魂不滅和輪回往復,死亡只是不滅的靈魂與陳舊的軀體分離,是在異次空間的不同轉化。進修中涉獵的藏文化深深震撼了夏冰的心。不同種族有不同的習俗和生死觀,但人類對太陽的認識是共通的,太陽是永恒的,陽光是慈悲的,它以博大寬廣的姿態包攬萬物,俯瞰蕓蕓眾生。經過反復醞釀琢磨,對特殊文化背后蘊含的生命哲思進行提煉升華,敲定主題:以陽光之名禮贊生命。在舞蹈特色的編排上,從浩瀚的民族舞海洋里精選出藏族鍋莊舞來承載這個作品的深度與厚度。鍋莊舞是古代藏族原生態舞蹈,音樂節奏急促,動作自由奔放,是美與力量的完美結合,展示藏民勤勞勇敢、淳樸熱情的民族品質。泥土里生出來的傳統舞蹈具有超強的表現力,契合禮贊生命、敬畏天地、自然輪回的主題,以撼動心靈的藝術感染力喚醒人類的覺知。如果《希望在金秋》是一座閬苑瓊樓,那么,《陽光》就是一塊穩固堅實的基石,撐得起四梁八柱的分量與架構,賦予歌舞詩以深厚的底蘊。
雙人舞《山丹丹》,編導沈志強,夏冰領舞,在文化部廣電部舉辦的“新時代”舞蹈大賽上得到首席評委陳愛蓮老師的高度認可,現場破天荒打出9.8的高分。舞蹈以家喻戶曉的陜北經典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為素材,采用陜北秧歌的技法,借花喻人,以物托情,表現陜北姑娘熱烈火辣的個性。十年之后,夏冰在原作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豐富了人物個性,增強了敘事性。這支獲得過國家級大獎的作品作為亮點呈現在匯報演出的舞臺上,是回顧,也是展望。
女子三人舞《藍調》,是現代舞與古典舞的融合,展示現代女性對生活、愛情的態度。白衣藍綢,善舞水袖,唯美浪漫,清麗典雅。有抒情有寫意,藍色光影里,碎銀一樣漫天灑落的月光,像可任性揮霍的時光,又像藍色的多瑙河上的粼粼波光,制造出詩一般的意境。女孩子們時而妖嬈時而嫵媚,時而歡快時而調皮,似嫦娥奔月,如天女散花,又仿佛從歷史的天空乘云而來的霓裳羽衣舞。她們個性獨立,思想自由,既有共同的愛好,又有不同的目標,她們彼此懂得,心懷寬容,在變幻的時代光影里,釋放生命的價值。作品受“藍調”音樂啟發,但并不拘泥于音樂固有的風格,從音樂延伸到色彩,從聽覺過度到視覺,抓住藍色明快的寓意——天空、海洋、純潔、寧靜、包容、自由、飄逸、夢幻和希望等,沉淀出個人的感悟,借“藍”寫意,表現美好和愛,揭示綠色文化精神。藍調也叫布魯斯,最早是美國黑人奴隸的勞動歌曲,現代爵士和嬉皮音樂都來自藍調的風格,類似中國民俗唱山歌一呼一應的形式,重視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即興性,在悲傷低沉中也有享受自由的快樂,被熱愛藍調的發燒友稱為實實在在的人間煙火。經典的藍調音樂,高亢時如窖藏上百年的烈酒,低緩時又像是小女子緩緩傾訴柔情,非常治愈。正是藍調柔情部分的溫軟與明澈,打動了夏冰,使她萌生創作一支藍調舞蹈的沖動。
作品集音樂、繪畫、生活于一體,奉獻出視覺審美的詩行,像溫情的布魯斯,像澄凈的天空,像深邃的海,像透明的夢。藍調,是五彩斑斕的金秋里,一抹澄澈的原色。
《未了情》以倒敘的手法,透過個人的悲歡離合刻畫海峽兩岸人民渴望統一、盼望團圓的大命題。創作靈感來源于電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和報紙上看到的故事。舞蹈背景設置在二戰中,男孩參與戰爭被迫離開大陸,女孩的一生用棋盤寄懷,在回憶中重溫舊夢,在煎熬中堅守愛情,在孤獨中盼望團聚。
開場時,一段慢板,是獨舞。老婦人盤腿側身坐在地上,身體低伏,手里好似捏著一枚棋子,舉棋不定。音樂漸起,老人抬起上半身,緩緩探出的手在半空抖動,猶疑地落在虛擬的棋盤上,又在抖動中慢慢縮回。俄頃,又慢慢伸出去,落下,再次起身時,嘴唇蠕動,似在呼喚一個名字。極慢的動作,專注癡迷的神態,大特寫般的定格,傳遞出令人窒息的情思。一個低身旋轉之后,音樂跳出幾個明亮的音階,仿佛接收到一種感應和召喚,她抬頭眺望,恍惚中,舞臺深處追光燈里出現了戀人的身影!她被虛幻的景象驚到,跌坐在地,分不清是夢還是現實。
隨音樂轉換,老人在夢中見到了戀人,雙人舞在柔情的慢板里,甜蜜中透出憂傷,深情中憧憬美好,是作品里最溫馨浪漫的部分,令觀者在如釋重負的祝福中滿懷酸楚。
又是女人的獨舞,夢醒了,回憶遠去,只剩孤獨的老人,回到棋盤邊,空守一段未了的情緣,手握棋子,以棋為伴,難掩相思苦。
但,敘事到此并未戛然而止。音樂隱去,大片空白的寂靜里,巧妙地運用寫意手法,讓戀人再次出現,天海茫茫,水天一色,兩個人翹首相望,心手相牽,傳遞共同的心愿——也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心愿:渴望統一,期盼團圓。
虛擬道具棋盤的作用不可小覷。它既是推動情節的媒介,也是一種抽象的寫意:在巨大的歷史洪流中,個體生命如無法掌控的棋子,生離死別不由自主,在掙扎與無奈中透出刻骨的悲涼。可貴的是,在略顯沉重的情節里,夏冰以寫意的手法提亮主題,從而使隱含在舞蹈語匯里的千言萬語,呼之欲出,力透紙背。
《希望在金秋》由湖北省舞蹈家協會、武漢市第一師范學院、武漢市群藝館主辦,武漢市話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鄢繼烈老師主持,顧問分別是湖北省舞蹈家協會主席劉鳳老師、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主任孫龍奎教授。作為畢業匯報演出,作品明顯受學院風影響,《山丹丹》《野山》借鑒了中國著名舞蹈編導肖蘇華老師交響編舞的理念,《旭日東升》受民間舞李嘉老師傳授海陽秧歌的啟發,《陽光》的靈感來自高度老師講述的藏族儀式,《未了情》是課堂習作,在老師的指點后精雕細琢而成。參與演出的舞蹈成員,大多數是夏冰的學生,有的并不是科班出身,但學有所成,學以致用,表現得盡善盡美。作為編導處女作,嚴以細究,略顯青澀,整體結構體現真誠和用心,是夏冰藝術生命的一次轉折與飛躍。
夏冰講述了一個奇妙的瞬間。
晚會尾聲作品《秋》,作為把學生哺育成鮮花的園丁,走在充滿希望的大道上,她深情而自信地凝視遠方,一步一步走著,忽然之間,意識里出現了舅舅(與江姐一同犧牲在國民黨監獄渣滓洞的革命烈士陳以文)的眼睛!那樣一種深切的無言的凝視直擊內心,舅舅在與她的心靈對話,一股力量推著她向前走,朝著夢想,朝著希望,前進,再前進……也許就是這樣一個猶如神啟的奇妙體驗,夏冰豁然頓悟——她的目光開始越過歌舞詩的大地,越過蒸蒸日上的生活,投向塵煙那頭拋頭顱灑熱血而獻身的革命先烈,在滾燙的激情催動下,靈感如巖漿爆發巨大的潛能,歌舞詩三部曲的第二部,紅色劇目《風景這邊獨好》誕生了。至此,夏冰的創作衍生出紅與綠兩條強勁明晰的線,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希望在金秋》具有多層意義。彼時,夏冰的身份既是武漢市第一師范學院的老師,又是北京舞蹈學院即將畢業的進修學生,既是其中的表演者又擔綱編導的重任。作品是夏冰向老師們呈上的成果匯報,也是學生對夏冰老師交的作業,每個演員每個節目都帶著種子的欣喜和果實的甘甜,浸透陽光雨露,抒發對土地的回饋和感恩。
她是山妹子,依戀巴山的風韻,謳歌人與自然的原始和諧,向往返璞歸真的人性。在傳道授業上,教育改革的熱浪推動她要把學生培養成愛美、懂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新人,在學生身上圓自己所追求的藝術之夢。從首次拿到大獎到首次做編導,十年之間,夏冰的胸懷,已拓展出一塊歌舞詩的沃土,躬身去播種純美、純善、純真,讓赤子情懷與祖國的山河之美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