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9日,第五屆華語戲劇盛典又在歲序交替之時如期而至。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本屆盛典再度以線上的方式和大家相聚:來自全國各地的評審委員通過線上會議集中評議、評選出最終榜單;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奕民現場開獎,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朱克寧宣讀獲獎頒獎詞。1月23日晚八點,騰訊藝術對頒獎實況做全程播出。
第五屆華語戲劇盛典,一如既往是佳作云集,共有16部年度華語戲劇精品入圍提名。在最后的角逐中,共有9部作品突出重圍,摘取包括最佳年度劇目在內的14項榮譽:其中,《活動變人形》與《塵埃落定》勢均力敵,各獲其三;《推銷員之死》《人間正道是滄桑》緊隨其后,俱得其二;其余6部劇目皆是榮獲一項榮譽,較上屆的分布呈現出更為均衡的態勢。此外,本屆盛典特設“華語戲劇最佳制作人”,對七位杰出代表以予嘉獎,以表彰優秀制作人對華語戲劇做出的突出貢獻;特別令人關注的是,為體現演出行業的責任擔當和廣大戲劇工作者的文化使命,這些新一屆盛典的新景象,全面展示出2021年華語戲劇的新景觀、新動態。
《深海》
反映出華語戲劇煥然一新的面貌
圍繞這一節點,弘揚革命精神的戲劇作品,構成了中國戲劇乃至華語戲劇一道美麗的風景。廣東省話劇院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的《深海》等十部作品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它們制作精良、思想精深、藝術精湛,收獲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和行業影響,是這道風景中最動人的亮色既是專家對它們的肯定,也是盛典對它們的致敬。
與此同時,華語戲劇越來越傾向于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尋找內容支撐,把目光投向了蘊含著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審美的經典作品,并通過觀眾市場的不斷認同而獲得堅定的文化自信。在本屆盛典中最終突圍的9部作品中,有5部是根據中國經典文學和影視作品改編,占據一半以上比例,凸顯了經典文學和影視作品在本年度華語戲劇創作、演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不僅在揭曉的榜單中,我們可以看到主旋律作品的“出圈”、中國經典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戲劇改編是當下華語戲劇發展的新熱點;而且在盛典舉辦的線上論壇中,我們特別邀請的論壇嘉賓聚焦目前戲劇存在的一些現象、分析討論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時,我們也可以共同分享和思考他們的獨特見解。
《深海》
展現出華語戲劇多元發展的模式
近年來,隨著演出市場的發展和戲劇版圖的擴大,華語戲劇在制作運營模式上呈現出一種多元發展的態勢,這一狀況也體現在盛典的布局中來。
國有院團在主旋律作品演出創作上的優勢毋庸置疑,常規版塊9部優勝作品中也占據4個名額,接近過半,充分體現了國有話劇院團的強勁實力。
民營演出公司的崛起和壯大也是當下行業發展的動向。疫情的到來打破了演出市場的舊格局,演出市場對優質內容產品的強烈需求給民營團體的發展帶來巨大空間,使得一些原本就實力不俗的民營公司有了更大作為,人們所熟知的“央華戲劇”“九維文化”“驅動傳媒”“鼓樓西”等民營品牌都在市場和行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本屆盛典的舞臺上,民營出品占據3部,比例達三分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屆盛典選出的七位“華語戲劇最佳制作人”,更是有四位來自民營公司。
此外,劇場方對演出制作的參與也成為近年新的發展方向。劇場運營方參與演出內容產品的制作,不僅有得天獨厚的場地優勢,而且其長年處在營銷一線,熟知觀眾,在內容策劃與產品營銷上深諳市場規律。在本屆盛典中的脫穎而出的兩部作品——《活動變人形》由廣州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制作,《人間正道是滄桑》由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出品,正是這種制作、運營模式產生的優秀代表。
《活動變人形》
勾勒出華語戲劇三足鼎立的圖景
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是華語戲劇的三大重鎮,三地既是戲劇的消費市場,更是戲劇人才、創意制作、傳播推廣的集散中心。
第五屆華語戲劇盛典的優勝榜單,9部作品全部集中于京、滬和粵港澳灣區:受疫情影響,戲劇演出時有暫停、延期的北京依然有三部作品上榜,彰顯了其作為中國文化中心不可取代的地位;演出行業逆勢大幅增長的上海,有5部作品榜上有名,顯示出上海戲劇深厚的歷史積淀和雄厚實力;粵港澳大灣區,跑出了本屆盛典中的最大黑馬——《活動變人形》(榮獲包括“最佳年度劇目”三項榮譽),成為三地中的后起之秀。
有戲劇專家預言:中國劇場演藝,最終將會形成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以粵港澳大灣區為紐帶的大珠江三角洲三大核心區域為動力,以各區域中心城市為支撐點,輻射數量龐大的三、四線城市的劇場演藝分布。本屆盛典,恰恰為我們勾勒出這樣一幅華語戲劇“三足鼎立”的圖景。
《活動變人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