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一片海,品一座城。
日復一日的潮起潮落,勾勒出我國1.8萬公里的漫長大陸海岸線,也精心雕琢出沿海城市各自不同的輪廓與個性。近日,我國首部以沿海城市為題材的紀錄片《藍海中國》開播,聚焦那些依海而生、向海而興、拓海而榮的沿海城市。
以海為幕,以城為臺,以人為線索,《藍海中國》記錄下一代又一代海洋人破浪前行的“趕海故事”。福州、珠海、廈門、寧波、深圳、北海……該片用十座城市向觀眾展示了海洋對于城市強大的塑造能力,讓觀眾在輕柔的海浪和誘人的海鮮當中,領略到了一個更深邃、更澎湃、更鮮活的中國。
自古而今,海洋都是中華文明視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念”一詞,何其之重!如今,在《藍海中國》的每一幀精美畫面里,在繁忙的無人碼頭上,在飛躍伶仃洋的巨龍腳下,在“海洋人”閃著光的眼神中,信念正一步步引領航向、筑成現實,我國正堅定而扎實地向著海洋強國奮進。從這個意義上說,《藍海中國》既是一部沿海城市發展實錄,更指向中國未來云奔潮涌的廣闊“藍海”。
依海而生,在科技迭代中擁抱海之饋贈
人與海洋的故事,往往以大海的饋贈為開端,而大海也如母親一般,在千百年間延續著一座城市、一個族群的味覺基因。這些風味濃郁的海之饋贈,構成了延續至今的“藍色記憶”。
循著“海味”,《藍海中國》將鏡頭牢牢扎根在平凡的生活里,煙火氣中升騰起無盡的希望與不變的摯愛深情:寧波篇中,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牡蠣、蟶子、海螺,再現著8000年前遠古先民以海鮮為食的生活場景與家族盛宴,為中華民族文明史的第一頁留下一抹蔚藍。深藏在廈門老街八市的友生沙茶面、寧波人的心頭之好紅膏熗蟹、養活了一家老小的北海沙蟲、擁有129年歷史的青島春和樓油爆海螺、鮮美Q彈的大連澆汁海參……市民對海鮮的“重度依賴”,充溢著對海洋無私饋贈的感念。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海鮮早已不再是沿海城市的專享,百姓餐桌上的海產品也變得愈加豐富。面對著取之不絕的“藍色糧倉”,《藍海中國》并未單純聚焦于“舌尖上的藍海”,而是記錄下“海鮮自由”背后,漁業和物流的跨越式發展,奏出一曲現代風情的海洋之歌。
“福州篇”中展示的新型智慧養殖平臺“振漁一號”突破了很多人對現代漁業的想象——長60米、寬30米,養殖水體13000立方米,遭遇12級臺風仍可以保持結構穩固,之前需要50天的網箱清理工作縮短到15分鐘,讓我們看到了科技對傳統漁業的強大賦能。而那些聳立在海面上的巨型風車、石油勘探平臺,也正依憑技術的迭代,以豐厚收獲犒賞著不斷鉆研探索的“趕海人”。
《藍海中國》描繪出了瑰麗的海之生活圖景,也在科技加持下,看見“趕海人”們如何依靠智慧,堅守對生活的濃濃熱愛。這份不斷“向上”的火熱奮斗,正折射出如今沿海城市走向繁榮的精神內因。
向海圖強,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海洋故事
長久以來,海洋以其遼闊,包容著先民最浪漫不羈的想象;以其豐饒,為人們建起取之不竭的“藍色糧倉”。但對于生活在內陸的很多人來說,對海洋的印象或許還停留在“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的初始階段。《藍海中國》的播出,更像一堂深化海洋認識的科普課,讓更多人意識到即便身居內陸,海洋依然在許多未曾設想的領域,與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中國人從未放棄探尋星辰大海。從世界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成功起降到“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突破萬米,從全海深高清相機“海瞳”揭開萬米海底神秘面紗到世界首次大范圍海底無線通信組網測試成功……新時代的海洋人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魄力,走在經略海洋的最前沿。
在濃郁的科普氛圍中,《藍海中國》以翔實而生動的故事,呈現出海洋認知的深化、海洋技術的發展如何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與國家的未來。其不僅為觀眾教出一堂堂勵志的“海洋公開課”,也記錄著“海洋強國”的崛起進行時,打造出生動的“藍色相冊”。
人海和諧,以深刻情感守護蔚藍家園
《藍海中國》的可貴之處,不只在于向觀眾傳達最前沿、最硬核的海洋知識和海洋技術,更在于其用細膩、溫柔的鏡頭去挖掘和講述平淡而動人的海洋故事,凝練具有“海洋特色”的人物個性和情感。
在寧波鎮海區甬江口七里嶼島上,葉超群一家五代人守護七里嶼燈塔的故事令人動容。139年來,葉家人獨上高樓、夜枕波濤、守望燈塔,用閃爍的光照亮著無數啟航與歸航的旅程——這是海洋人的堅守。
在“音樂之島”鼓浪嶼,雷永平夫婦和朋友們組建的雷厝樂隊如約排練,這些年逾七旬的老人們用手中的吉他、尤克里里彈奏著具有海島風情的輕快旋律。對鼓浪嶼人來說,生活就是一場大海與音樂的和鳴——這是海洋人的浪漫。
30年守護“海上森林”紅樹林的莫叔、致力于種植修復珊瑚礁的潛愛團隊、各盡所能留住白海豚的廈門人……隨著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保護海洋資源、守護海洋生態已經越來越成為沿海城市的共識和行動。
勤勞、勇敢、開放、進取、堅韌……千百年來形成的海洋特色文化中,藏著沿海城市活力迸發、快速發展的精神密碼。
“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鄭和留下的這句古訓,至今依然字字珠璣。600年前,鄭和第六次下西洋,那一次他的任務是護送十六國使臣回國。帶著‘宣德化而柔遠人,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愿景,中國從海洋走向世界。600年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貿易通道,中國正同所有藍色伙伴一道,共同構建起互利共贏的“海洋命運共同體”。在“藍色信念”的引航之下,這片見證了悲歡榮辱的“藍色國土”,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澎湃的“藍色動能”。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看,海南自貿港的貨輪依然川流不息;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熱潮正洶涌澎湃。曾經,沿海城市是古老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前哨之窗;如今,她們已然成為“世界看中國”的閃亮名片;未來,海洋仍為她們蘊藏著無盡的發展潛能。《藍海中國》所開啟的人與海、海與城的故事,未完待續;中國向著壯闊藍海進軍的步伐,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