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旅游度假區內,有一片古窯址群正在點燃年輕人生活中最美的“焰火”。
驅車沿著蒼茫一色的長白蕩行駛,遠遠就能望見一根靜靜矗立的磚窯煙囪。走進錦溪鎮祝甸村,不僅可以看到成片的古窯址群,更可以看到咖啡廳、書屋、窯餐廳、民宿等各種旅游業態掩映在別樣的水鄉田園中。
看得見舊時光,玩得了新時尚,“不滅窯火”正變成最撫凡人心的“人間煙火”。
錦溪鎮古以“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只窯”得名,也曾是“金磚”主產地。祝甸古窯址就是最好的見證。
作為土生土長的錦溪人,原舍·祝甸民宿的店長許峰對磚窯廠有著深厚的感情。“小時候,這個窯廠就已經停用了,周邊一片荒蕪。”他說,二十年前很難想象這里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
隨著鄉村創意和年輕人的進駐,那根靜靜矗立的煙囪下,近年來,很多新游玩場景、新生活方式、新消費模式正在誕生。
磚窯文化館正是由原淀西磚瓦二廠改造而成。2012年,這座保留著現代“洋窯”(德國霍夫曼窯)原型的24門輪窯停產。2015年,錦溪鎮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師崔愷,通過“微改造”,把廢棄磚瓦廠打造成了獨具特色的“祝甸磚窯文化館”。他希望通過磚窯文化館“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2016年,該項目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全國優秀田園建筑實例一等獎。在崔愷看來,把這塊“不合時宜”的舊址保護下來,是對歷史文化最好的尊重和報答。
從一座古窯開始,人們慢慢地喜愛上了這個江南小村落,也漸漸為深厚的江南文化所陶醉。磚窯文化館保護性改造、創新性傳承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未來,這里的現存磚窯還將得到整體規劃,持續放大文化集聚效應,不斷提升鄉村旅游人氣。
淀山湖在11月下旬,迎來了銀杏樹最美綻放的時節。
當別處的銀杏帶來滿地金黃的時刻,位于淀山湖鎮永新村磧礇自然村的那一棵1700多歲的古銀杏,樹冠如蓋,遒勁的枝丫間,依然展示著不愿向季節屈服的濃郁蒼翠。
對人們期待的模樣,它用一顆“童心”,玩起了“捉迷藏”,然后會在一個誰也意想不到的時刻,為人們送上一份大驚喜。
傳說,此樹是東漢末年孫權之母所種。經江蘇省建設廳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普查核實,這棵樹樹齡達1700多年,系國家一級古樹名木,為江蘇省最古老的一棵銀杏樹,被譽為“江蘇樹王”。
歷經千年,熏陶于江南水韻風情,目睹著村落的人間煙火,任多少風雨雷暴、兵火戰亂、恩怨糾纏、時光流逝,這棵古銀杏默默地在這里,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如今,終于等來了一個最美好的時代。
在周莊有這么一群手藝人,在“船承”水鄉最美記憶。
有水即有船,船,是煙雨江南的前世,亦是水鄉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一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民謠,成為水鄉最美的記憶。
鋸木板、塞船縫、刷桐油,乒乒乓乓的敲打聲,幾位老船匠神情專注,沉浸在每道工序中。在周莊古鎮白蜆湖畔的一座老石橋旁,有一個木船作坊,沒人指引很難找到。
有船便有船匠,今年73歲的船匠朱元生,每天一到木船作坊,便一頭鉆入“木船的世界”,常常錯過吃飯時間。11月15日,在木船作坊內,兩只剛刷完桐油的木船在陽光下泛著亮光,和其他的小木船相比,顯得格外醒目。走近一看,船體8米多長,船身平直,船底圓潤流暢,前后甲板格外寬敞。老船匠朱元生說,這是他們為周莊數字夢工廠打造的用于影視道具的木船,造型參考了《清明上河圖》的漁船,頗有特色。
與現代船廠的造船方法有很大不同,手工木船的每一處接口、每一個部件,都需要師傅根據多年的經驗來完成測量、破板、拼板等工序。一只精巧別致的木船一般由兩位師傅耗時一個月才能完成。“木船和現在的鐵皮船不一樣,冬天不冷,夏天不燙。”朱元生說,木船有它獨特的優勢,還是有市場需求的。
“造船,需要有熱情。”朱元生說,年輕時,家里人送他去跟著老師傅學習造船技術,出師后,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從青春年華到古稀之年,朱元生將一腔熱情始終傾注在造船上。
“以前搖船去市區,得六七個小時。”朱元生說,在那個沒有汽車的時代,咫尺往來,皆須舟楫。水鄉人家戶戶有船,件件事情離不開船,搖船去種田更成為他們這一代人心中抹不去的記憶。然而,家家戶戶雖然都有船,朱元生一年卻只能接到三四筆造新船的訂單。“過去生活條件不好,一只小木船修修補補,許多人家都會用很多年。”在朱元生的船匠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輾轉于錦溪、吳江、上海等地為當地村民修船,直至2014年,昆山水鄉周莊游船經營有限公司成立招聘船匠,朱元生欣喜萬分,趕緊回來應聘。
剛回到家鄉前幾年,朱元生造新船的次數也不多。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木船的需求不斷減少。2017年,朱元生所在的旅游公司一下子需要造十多只新木船。原來,當年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的舉辦,為周莊旅游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乘坐手搖船成為游客體驗水鄉生活的最佳方式。在周莊,構成古鎮“氣氛組”之一的手搖船,很多就出自朱元生這里。為此,他頗為自豪。
因為老船匠們的堅守,水鄉永遠那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