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八一電影制片廠1958年拍攝的故事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膠片上留下的編劇署名是“林金”,查遍中國電影人的名錄,并無此人。而在另一些資料中,可以查到此片的編劇是三個人:杜印、李強、黃鋼。
不要說對普通觀眾,對現在的電影工作者來說,杜印、李強、黃鋼這三個名字也是陌生的。他們到底是誰?又和署名編劇“林金”是什么關系呢?
李強(1905-1996),原名曾培洪,曾用名張振聲,我黨地下工作的骨干之一,也是隱蔽戰線的一位傳奇人物。
1927年5月,中共中央軍委特務工作處在武漢成立;因為自制過手榴彈和炸藥,又與三教九流有些交往,周恩來將李強調入特務工作處任特務股股長。同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政治保衛和情報特工機構——中央特科在上海成立,李強擔任通訊四科的科長,受周恩來同志直接領導。
1928年,中央特科增設無線電通訊科,24歲的李強任科長。1929年,這位特科奇才完全通過自學,研制出我黨第一部無線電收發報機,被贊為“黨的通信史上劃時代的革命”,為開創我黨領導的無線電通訊事業做出歷史性貢獻。
1931年,顧順章在武漢被捕叛變,周恩來同志為保護李強,派他遠赴蘇聯學習。在蘇聯工作期間,李強潛心研究無線電理論。他僅用一份實驗結果推導出美國菱形天線的發射原理,他的“李強公式”引起蘇聯科技界的震動,成為當時蘇聯7位無線電專家之一;30歲的他被收入《蘇聯百科詞典》之中。1938年初李強到延安,1944年11月兼任中央軍委三局副局長。
李強熟悉通信工作,也熟悉李白烈士的事跡,為《永不消逝的電波》提供了最直接、最動人、最真實的歷史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李強44歲時帶領技術人員設計制造了“九頭鳥”擴音喇叭。毛澤東主席在開國大典上就是用這款擴音喇叭向全世界發出了最強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強任郵電部無線電總局和電信總局局長,同時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首任廣播事業局局長。李強是我黨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復合型人才,他不但精通無線電技術,基礎數學基本功底扎實,還是一個經濟學奇才。1952年李強出任外貿部副部長,1973年任部長,1983年退居二線,1996年去世。
杜印曾用名任坰、任生,也是《永不消逝的電波》的編劇。他20歲奔赴延安參加革命,曾在魯迅藝術文學院戲劇系學習,后到魯藝實驗劇團及中共中央棗園機關文工團當演員、導演。
194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他赴冀察熱遼解放區為工農兵演出,參加土地改革,辦學校,先后任冀察熱遼軍區文工團戲劇部主任、聯合大學魯迅藝術文學院戲劇系主任。1949年任東北文工團副團長時開始從事文藝創作。
中央電影局成立后,他被聘為劇本創作所特約編劇。他與劉相如、胡零合作創作的優秀話劇《在新事物面前》曾在全國各大城市上演。除了《永不消逝的電波》,他還出版有與李強合著的電影文學劇本《鳳凰樹下》、中篇小說《在風雨中長大》等。
《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另一位編劇黃鋼是我國著名的報告文學家、政論家、杰出新聞工作者、編劇。他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52名黨員之一黃負生同志的遺孤,幼年時受到中共領導人惲代英、陳潭秋、任弼時的關懷。
1938年,21歲的黃鋼經武漢八路軍辦事處轉送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毛澤東、周恩來、李克農等領導都很關心他的成長。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夕,他在《解放日報》上發表報告文學《雨——陳賡的兵團是怎樣作戰的》得到了毛澤東的肯定和鼓勵。
從1942年起,他先后擔任《解放日報》記者兼采訪科科長,冀察熱遼解放區黨報兼新華分社副社長、隨軍記者。全國解放后,黃鋼從事電影工作,寫有電影劇本《團結起來到明天》,四幕話劇《指揮員在那里》等。還出版有影評集《在電影工作崗位上》《電影批評與創作問題》等。
摘自《縱橫》2017年第4期,馬尚瑞文
黃鋼妹妹黃鐵也是著名作家,是我們熟悉的電影《阿詩瑪》編劇之一。黃鋼去往延安之前,曾在國民黨的官營電影機構——中央電影攝影場短暫工作過,他熟悉國民黨軍官和特務的日常狀態,這段經歷成為他寫作《永不消逝的電波》劇本的素材。
那么,回到最初的問題,《永不消逝的電波》原片片上署名編劇的“林金”和杜印、李強、黃鋼是什么關系呢?
其實,只要我們稍微留意,就可以發現,“林金”是三個名字的縮寫,分別在杜印、李強、黃鋼三個名字中取得一個偏旁,組成一個虛擬的名字。
三位編劇都曾是革命戰士,他們在膠片上的署名也頗似情報的密碼。他們留給我們的不朽佳作和他們曾經鮮為人知的名字,將被后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