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三年,囊括近40個民族,213種傳統樂器,采錄超580位民間音樂人,1056首曲目,近30萬字采集文字資料,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由瑞鳴音樂創始人葉云川發起,并擔任制作人、音樂總監的民族音樂曲庫傳播推廣建設項目——《中國音樂地圖》,目前圓滿收官。
五千年文化,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五十六個民族,數百種民族樂器,近千種戲曲劇種、曲藝說唱,無數首民歌、民間樂曲,構成了太過龐大而豐富的音樂體系,想要領略中國音樂的全貌,或找尋進入這個音樂世界的門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創立瑞鳴音樂,對民族音樂與世界文化進行融合探索16年之后,瑞鳴音樂創始人葉云川試圖找到答案。
葉云川是享譽國際的著名音樂人,所制作的音樂曾獲 “中國金唱片獎”、“中華優秀出版獎”、“全球音樂獎”、“美國獨立音樂大獎”、“華語音樂傳媒大獎”等國內外180余個獎項及提名。
(制作人與錫伯族音樂傳承人 )
2019年,葉云川決心以一個音樂人的力量,匯聚更多的人,一磚一瓦修筑宏大音樂工程——《中國音樂地圖》。在葉云川看來,用地圖的方式,對中國音樂整體嘗試進行一種系統性的整理和表達,令本土也令國際上的每個人,能在地圖索引中暢游中國音樂時空。總喜歡說笨鳥先飛、拋磚引玉的葉云川相信藉由一首首傳統的樂曲,叩啟地域風情,由音樂引領,溯洄于久遠的歷史河床,才能更容易也更立體地感受這浩瀚又神秘的民族音樂世界。
(彝族音樂錄制現場 )
(傈僳族音樂錄制現場 )
瑞鳴團隊在葉云川的帶領下,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國家一級錄音師、中國錄音師協會理事李大康的指導下,攜手張小安、鹿楠楠、曹勐、楊震、張正地、陶熙等近二十位錄音師,歷時三年,走過全國十余省,遍尋全國各地音樂廳、劇院等優質錄制場地,運用世界級錄音設備,以國際高標準,以極高采樣頻率,錄制下每個民間音樂人細微情感、呼吸和演奏演唱時的心跳,每一次瞬間的感動。
中國音樂地圖最終參與采錄的民間音樂人超580人,演唱者、演奏者包括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諸如顧玉林、田孝梨、羅鳳學、張順英、邊巴扎西等,亦有常年巡回世界演出的民樂藝術家趙家珍、郭雅志等。涵蓋漢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壯族、白族、彝族、朝鮮族等近40個民族,精心錄制音樂1056首,涉獵西安鼓樂、江南絲竹、智化寺京音樂等百余流派的精選民族音樂曲目,包含傳統音樂名曲諸如《瀛洲古調》《出水蓮》《高山流水》等曲目,也有如《格薩爾王傳》《瑪納斯》《阿詩瑪》等少數民族音樂史詩。體裁涉及山歌、牧歌、漁歌、勞動號子、戲曲、說唱、少數民族宮廷音樂、器樂獨奏合奏等多種形式;使用傳統樂器多達213種,采集文字資料近30萬字。
(哈薩克族音樂錄制現場 )
(維吾爾族音樂錄制現場 )
(藏族音樂錄制現場 )
據葉云川介紹,除了完成1056首樂曲錄制外,項目全程以4k的精度三機位錄制而成視頻素材總時長約17000分鐘,拍攝圖片萬余張,充分展現各民族音樂人個性特征、樂器的歷史滄桑變化以及錄制過程中自由交流表達、傳統敬業的精神,并已制作完成1000首與樂曲、歌曲對應的音樂視頻,以及符合民族氣質的高品質音樂及中英文文字資料,并已在國內國際各大平臺上線,傳播到世界。
葉云川透露,三年時間,只是項目完成的第一步,未來十年還將帶領團隊繼續到更多地區錄制,完善更多地區的音樂藝術種類,以有限的能力、無限的努力,最大程度的記錄更多即將消失的民族之聲。以世界級高品質制作、保存及國際化傳播推廣,建立起系統而立體的、兼具宏觀與細微的《中國音樂地圖》,以向世界提供認識、感受中國音樂獨特魅力的索引指南,也為中華民族留存一份滿載著記憶和故事的珍貴語本,提供了解并理解傳統中國的音樂系統資料,為后世留下可供無限瀏覽的民族深刻記錄。
(編鐘音樂錄制現場 )
(西安鼓樂錄制現場 )
(智化寺京音樂錄制現場)
(蒙古族音樂錄制現場 )
(華陰老腔錄制現場 )
(嗩吶錄制現場 )
(蘇州評彈錄制現場)
(朝鮮族音樂錄制現場)
(苗族音樂錄制現場)
(撒尼人歌舞錄制現場)
(侗族大歌錄制現場)